第2篇唐煮宋点元撮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篇唐煮宋点元撮泡.ppt

第2篇 唐煮宋点元撮泡 一、概述 二、唐前及唐代煮茶 三、宋代点茶 四、元明清以来的撮泡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盛产名茶。培育名茶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 其一,茶树是喜荫植物; 其二,酸性土壤环境(ph4.5-6.5); 其三,优良的茶树品种。 一、概述 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雨林之中,在人工栽培之前,和热带森林植物共生,被高大树木所隐蔽,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形成了喜温、喜湿、耐阴的生活习性。 从茶的最早发现利用,到如今丰富多彩的各式品茶,有着5000年的历史了。 茶最初作为药用,后被当作菜食。 大约从汉代起茶逐步转为日常喝饮,已有2000年了,喝饮方式经历了多种变革。 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 采茶: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zeng)牛(蒸笼),甑又放在釜(fu) 上,釜中加水置于鼍(tuo)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pai;bei),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chu)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檐(yan)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 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qi)(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 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 江东削竹穿茶,陜西则缝合榖(gu)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陜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 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二、唐前及唐代煮茶1 自汉至隋唐茶是碾末后,用鍑(fu)(锅)煮着喝,并从解渴式的粗放饮法,提升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饮茶艺术。 唐代用来煎茶的茶叶有多种多样。 粗茶,饮时用“斫”(zhuo)法。就是把茶叶连枝带梗看下来,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锅里煎煮。 ——最粗放的煮饮法。 散茶,饮时用“熬”法。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新叶,或不经加工,直接放在锅里“熬”,煮汁而饮;或经炒干,再放在锅里“熬”。 末茶,饮时用炀(yang)。末茶是把茶叶采摘下来,经过烘烤干燥,碾研成末后煮饮。 饼茶,饮时用舂(chong)。把茶叶加工成团饼,是唐代最流行的。饼茶制作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煮时把饼茶捣碎成末。唐代的饮法煮茶,即烹茶、煎茶,用的是饼茶。 炙茶。饼茶的含水量一般比叶、片、碎、末茶为高,并在存放过程中又会自然吸水。炙烤的目的是把饼茶内的水分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来。(缓火炙) 炙烤时不要迎风,火焰飘忽不定,会冷热不匀;还要经常翻动,否则会“炎凉不均”。纸袋贮藏,防香气散失。 煮水。煮茶用水,以山水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在次之 。煮水用一种大口的锅,称为“鍑”。(活火煎)(活火指炭火有焰) 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不能用沾染了膻腥的和油脂较多的柴薪及朽坏的木料。 煎茶。将碾、罗好的茶末放到水里煎煮。 当水至第一沸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来,随即用竹夹在鍑中绕圈搅动,待出现水涡时,取一定量的茶末,从旋涡中心投下。再轻缓搅动。 当茶汤出现“势若奔腾溅沫”时(三沸),将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进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腾,以孕育沫饽。然后把鍑从火上拿下来。 酌茶。舀茶汤倒入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 一般每次煎茶一升,酌分五碗,乘热喝饮。 茶冷了,“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芳香随热气散发掉了,饮之索然寡味。 三、宋代点茶 “茶兴于唐, 盛于宋”。 从茶的整个发展利用历史而言,中国茶之兴起应早在唐之前; 从茶的品饮发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