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习’与.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习’与

第十三章 台灣的水墨畫發展 第 一節 「閩習」與「狂野」──台灣明清書畫美學特質 台灣在1661年,因鄭成功的驅荷而納入以漢人文化為主軸的所謂「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直到1895年的乙未割台,前後大約234年的時間。 就美術史觀點言,水墨書畫的傳入,是台灣美術發展的ㄧ次重大變革。 從史實觀,明清時期台灣書畫深受中國大陸閩浙地區畫風之影響。 水墨書畫是漢人文化在台地蘊生發展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台灣明清時期書畫,長期以來,被正統中國美術研究者視為中國文化的邊陲或末流,乃屬民間野趣的東西,不登大雅之堂。但今天的台灣美術研究者,早已從這些作品之中,窺見並歸納出屬於本地特殊美感品味的「狂野」氣質。一如早期帶著批判、貶抑意味的「閩習」一詞,之後轉為較中性、客觀的「閩派」說詞;台灣書畫作品,避開「閩習」這種依存於大陸原鄉的說法,也被「狂野」這樣一種具有獨立美學意義的名詞所取代。 台灣特殊的狂野美學,脫胎於福建的「閩派」作風,進而發揚光大,其中可以看出兩條路徑的並行發展。一是福建畫家在台地的受到喜愛與收藏;一是台地本地畫家的學習與模仿,乃至更為加強和誇大。 明清時期自大陸來台的畫家,就其身份,可分為仕宦和流寓兩類;前者是來台任官,後者則是應大戶人家之邀,來台客寓。然而不論何者,福建以地緣之便,人數始終偏居首位。此外,即使不以籍貫分別,只要是畫風具放縱、霸氣的「閩習」傾向,總是受到台民格外的喜愛和珍藏,此原因或與台地社會偏屬新闢地區、民風較為強悍有關。 詳參揭蕭瓊瑞〈「閩習」與「台風」〉一文。 應聘來台江南文人 來台仕宦者、流寓文人中,以曾茂西、謝琯樵 (1811-1864)最具知名度。謝琯樵曾師事華喦外甥王志周,因此畫中筆意似有新羅山人之影響。 板橋林家聘請來台之江南人士,有名的「汲古屋三先生」謝琯樵、呂世宜、葉化成帶來當時中國文人書畫風格。 謝琯樵 (1811-1864) 福建詔安人,生於嘉慶十六年,咸豐間來台,初寓磚仔橋吳家,同治三年(1864)隨林文察進剿太平軍,殉難於萬松關,享年五十四歲。著有《談畫偶錄》。約於1857年至1860年間旅居臺灣,先後寓於臺南吳家宜秋山館、板橋林家。 詩書畫印四絕的謝琯樵,則以詩人之才,合米芾、顏真卿兩家書風為一體,自成一家;畫作多係18世紀揚州八怪遺風,精研篆刻經驗亦融入書畫中,其多才多藝的各種專長,帶給臺灣早期傳統畫壇相當大的影響力。 謝穎蘇〔古木蒼鷹〕,1859,台南許文龍藏。 曾茂西〔秋塘野鳧〕,1858,台南楊氏家族藏。 呂世宜(1784-1859) 金門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道光年間舉人,曾拜郭尚先為師。建「愛吾廬」,金石收藏頗為豐富,見有古人墨蹟,即傾資財購求。善於考據,書法負盛名,以隸書為最。 「臺灣金石學之祖」,一生所收藏大量的商周鼎彝、秦漢碑刻,以及其他朝代碑拓、法帖,留在臺灣,充實了臺灣的書畫文獻。 其金文、篆隸碑學流傳於臺灣各地,對臺灣書學的提升貢獻鉅大。 葉化成(1821-1850) 板橋林家在道光十七年間聘來呂世宜、葉化成及之後的謝琯樵(1811--1864)等人對書法影響至大。對於北臺灣詩文、書畫之發展助益良多。葉化成擅書畫,尤擅長水墨山水畫,筆法溫文秀潤,其行草書法典雅秀麗,與呂世宜擅伊秉綬風格之「八分書」,謝琯樵之宗「板橋道人」,風格截然不同,然傳世作品極少,因此名氣不如呂、謝二人。 台地書畫家 將「閩習」徹底發揮,並形成「狂野」氣質者,仍以本地出生之林朝英(1739-1816)、莊敬夫(乾隆年間)、林覺(嘉、道年間),乃至較後期的謝彬(光緒年間)為代表。 林朝英 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號一峰,又號梅峰、鯨湖英等,臺灣(台南)人。祖父林登榜於康熙間來臺,居台南府城嶺後街(今建國路),營布商兼業砂糖,店名「元美號」。朝英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貢成均,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倡修縣學文廟。廟成,奉旨嘉獎,建坊,賜「重道崇文」之匾。 嘉慶15年(1810)所作行書〔雙鵝入群展啼鳴〕乃晚年代表力作,全幅筆力雄健飛揚,有鐵畫銀鉤之勢,間以飛白乾筆,尤見速度之美 。林朝英展現台地「狂野」風格之作品,除書法外,亦以繪畫見長。其花鳥之作,頗受明代畫家徐渭影響,此在其所繪芭蕉、荷莖之飛白用筆中,可得印證 。 林氏曾被日人尾崎秀真誇讚為「清代台灣唯一的書畫家」,此話或許並非完全允當,然以作品風格得以呈現台灣殊異美感氣息且深受台人喜愛者,林氏確為第一人。林氏書作,普及南部諸多名剎大廟,如台南開元寺、屏東雙慈宮等,均仍保存其所書匾聯。 林朝英 行草 林朝英〔行書〕 開基天后宮裡林朝英所書匾額 林朝英〔墨荷圖〕 林朝英〔蕉石白鷺〕 林朝英〔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