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
对“网络谣言”的看法1
? ?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具有迅捷、及时、简易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的信息受众非常广泛,并且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这一方面使得网络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温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扰乱社会秩序。?
网络信息不实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不但使得社会公众认识产生偏差,混淆事实,而且会扰乱正常的舆论秩序,破坏正常的社会舆论导向;更甚者,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激起一部分不明真相公众的愤怒,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对网络信息实施必要的审核和管理势在必行。
针对网络信息不实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广大网民应该严格遵守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做到文明上网,不发布、不传播谣言,做到对自己负责。?
第二,要保持理性的上网姿态,对于那些来源含糊、似是而非、危言耸听的信息,要善于分辨,做到不听不信,不助长谣言传播,做到对他人负责。
第三,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尤其应该对一些即时信息平台实行重点管理。比如对微博可以实行实名制,促使发言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杜绝一些人因为网络发言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产生的侥幸心理。
? ? ? 第四,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尤其是网络言论审核制度的建设,对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从源头上杜绝其流传;
? ? ? 第五,有关监管部门和运营商联合起来,建立一套信息信用考核体制,对微博、博客、论坛等平台的注册用户实行信息信用等级管理,划分重点监管对象,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经常散播不实信息的用户可以取消其使用资格。
通过一些技术性措施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不实信息的产生,但要完全杜绝此现象,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广大网民的配合,齐心协力搞好网络信息建设,还网络一片明媚的天空。
?
对网络谣言的看法2
? ?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的提高,网络这个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网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网络运用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但正是由于其信息传播速度迅捷和传播面广等特点,网络也成为谣言滋生和蔓延的新途径,每一起网络谣言的滋生发展和蔓延都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不良影响。?? ? ? 一直以来,网上关于政治和经济的谣言屡见不鲜。这些虚假信息轻则影响老百姓的判断,重则威胁社会稳定。如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害者不再局限于演艺界,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部门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 ? 作为一名网民,可以允许网络稀奇古怪,网络可以允许炒作,但乱造谣甚至恶意造谣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让造谣者、传播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 ? 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谣事件越来越多,几乎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变得越来越苍白。网络谣言猛于虎,危害社会、祸国殃民。作为网民,要明辨是非,首先做到不造谣、不传谣还网络以安全,还网络以文明,还网络以美丽。这是我们全社会、网站和网民的共同义务与责任。?? ? ? 纵观每一起网络谣言的背后,谣言始发者无不是运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钻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空子;或者就是利用夸张、抢眼的标题和字词,用高倍放大镜,把细枝末节的事实予以无限扩张,生造事实,从而达到谣言传播的目的;更有甚者,把制造网络谣言作为敲诈勒索的途径,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 ? 面对网络的流言谣诼,我们也应该强调个人修养,要学会分析,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明辨是非,不传谣、不信谣,不做谣言的围观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审听慎说”,“久而不见,闻流言不信。”
对“网络谣言”的看法3
? ? ?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该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 《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该司法解释今天起实施。??? 鉴于网络谣言的野火燎原之势,高院加强立法,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力度,这是很必要的,也是会立见成效的举措。但是,对此我有几点我的看法。? ? 1、网络谣言为何会产生?为何会有迅猛发展之形势?? ? 所谓造谣就是无中生有,收哗众取宠之效果。但是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群众效应?一方面是这些信息满足了大众的心理,如秦火火造谣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桂皮醛在常用溶剂中稳定性考察—.PDF VIP
- 党群部笔试题目及答案解析.doc VIP
- 党群办公室笔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党群部笔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2025)党群部笔试题目与答案.docx VIP
- ASTM E1820-2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Fracture Toughness 断裂韧性测量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雷克萨斯-Lexus LS-产品使用说明书-LS460L-USF46L-AEZGHC5-LS460LOM50E87C-1509.pdf VIP
- 2014最好的十个企业即时通讯软件排名 .doc VIP
- 2025届职教高考语文复习学习任务3-1科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共95张PPT)(广东省).ppt VIP
- 工段长述职发言稿.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