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求助及其承接问题研究!.pdfVIP

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求助及其承接问题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求助及其承接问题研究!.pdf

2017年3月 当代青年研究 March,2017 总第347期第2期 YouthResearch SefialNo.347No.2 Contemporary 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求助及其承接问题研究 谢娜 蔡迎旗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I摘 要1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后极少主动向他人求助或报案,除了因自身求助能力不足的原因 外,还源于他们对求助目的与手段的权衡比较;求助自由受到价值规范与环境状态的约束限制。对 亲属的依赖关系也阻滞他们权力的行使。我国承接儿童求助的社会主体亦处于消极应对状态。因 此,有必要从儿童自身和社会承接主体双向入手,探索提高救助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儿童的及时性和 有效性的承接机制。 【关键词】家庭暴力;儿童;求助;承接 【中图分类号1C913.5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89(2017)02—0062—06 近年来,我国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事件的曝光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妇女联合 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中国首次大规模儿童暴力调查显示,中国74.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 件是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的占75.5%,继父母或养父母施暴的占9.8%;所有案件中父母单方施 暴的案件更为常见,占77%,10周岁以下的受暴未成年人占81%。[21根据暴力循环理论,生长在暴力家 庭的儿童,如果遭受或者亲眼目睹家庭暴力的场景,可能通过习得的方式,长大后成为易于实施家庭暴 力的成年人。【3】可见,家庭暴力已然成为威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求助行为 儿童作为直接受害者,其身体与心理的痛楚体验必然会促使其渴望外界的帮助以得以尽快摆脱困境。 然而,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发现,暴力事件中的受害儿童极少主动向他人求助或报案,在统计中仅 占1.87%。14]儿童为何会出现如此消极的求助行为?从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的角度来看,除了受到自 身求助能力不足的限制外,他们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I收稿日期】2016—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幼儿园教师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Al50017。 【作者简介】谢娜,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 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 ·62· 万方数据 2017年第2期 谢娜蔡迎旗 家庭暴力受射乙童的求助及其承接问题研究 (一)儿重消极求助源于行动目的与手段的权衡比较 马克斯‘韦伯认为,要想考察任何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的根本成分,首先应从“目的”和“手段”这两 个范畴人手。睛1行动者不仅必须要选择达到一种特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必须把诸多价值即终极目的加以 权衡比较;他不仅必须关注一项特定行动过程对于获致其本身直接目的或终极目的可能直接造成的后果, 还必须关注该行动过程对于其他价值直接或间接可能造成的后果。[61据此,笔者在与5位10岁左右的家 庭暴力受害儿童的谈话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害儿童最希望的是“父母亲不再有暴力行为,并能和他们 一起快乐生活”。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愿意离开父母。震惊全国的“南京养母虐童案”中,10岁的孩 子施某某看到曾经残忍虐待自己的养母出狱时却是高兴的,并抱着她说,“妈妈瘦了,我错了”。12岁小 妍被亲生母亲虐待达七八年最终致死,其生前却一直坚持“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川这些案例充分佐 证了儿童对父母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无比依赖。他们求助的目的是阻止暴力行为,最终“能与父母亲快 乐幸福地生活”。 针对家暴问题,儿童采取不同手段,可能造成的行为后果有以下三种可能:向其他亲人求助,可能 会让父母施暴行为停止,使问题在家庭内部得以解决,又或适得其反;向学校老师、同学或邻居求助, 家庭外部人员介入,可能会阻止父母施暴行为,又或使父母变本加厉;直接报警,外部强力干涉,父母亲可 能会被监督终止暴力行为,又或父母亲被带离家庭。不难发现,第三种手段最容易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