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隧道内部视觉感受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隧道内部视觉感受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向着多元化过渡,人、物、环境是互相关联的系统,建筑师要以“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各种环境,探索空间和人的关系,运用系统观点加以改进。
关键词:视知觉;空间;细部;色彩
Abstract:There is a correlative system within human, object and enviornment with the modern society’s transition to pluralization. Architects ought to reconsider about all kinds of enviornments from humanistic point of view. We must re-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nd improve our works with a systemic viewpoint.
Keywords:visual perception; space; detail;color
中图分类号:TU-80; 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01-02
1引言
建筑是视觉感知的艺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视觉思维。大脑通过外界的光信号在人的视网膜上反映的颜色和色块集合,知觉到排列有序的由分离物体组成的视觉世界形成了视知觉,各种不同的物体占据不同的位置,存在着相互作用或相对运动。实体与周围的关系,实体本身的形状、质感和色彩是产生视知觉的几个主要方面。就建筑而言,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历了许多的主义更替,回归本质,是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协调、内部空间的平衡,建筑实体本身点、线、面等的细部勾勒和色彩及材料带来的变化。
2新特点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城市道路延伸的越江隧道亦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最早的打浦路隧道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现代主义潮流的到来,材料的不断更新,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江隧道不再以单一的连通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交通功能为主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手法通过对空间和细部等的处理来解决机动车在经过越江隧道时所形成的单调、乏味的视觉感受亦成了新时期的新课题。
3简述
隧道为狭长的圆形及方形管状结构,由相似的横截面不断地有序重复出现形成了隧道的三维空间。由此把隧道空间与人联系起来的是人的视觉对其各个连续截面的空间尺度及其细部的感知。典型的越江隧道横截面:其顶部为检测电缆、照明及纵向通风空间,上部为行车空间,下部主要为逃生及各管线穿越空间。撇去其下部,当机动车以一定的速率经过时,由顶部、侧边以及前方路面构成了隧道的三维空间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形成了司机的四维动态视知觉。因此要改变作为隧道客体的机动车司机的视觉感受,就要从隧道的空间、细部、材料的色彩和光感等着手。
4实例
4.1 简介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主线北起浦西西藏南路、中山南路路口;沿东南方向穿越黄浦江至浦东的高科西路、云莲路口,隧道全长约2.67km。规划为双孔,每孔为单向双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行车净高为4.5m,净宽为7.5m。
4.1设计的构思要点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是黄浦江上第八条隧道,位于世博园区规划区域内,作为2010年世博会期间连接浦江两岸世博会场馆的专用越江通道,将满足园区内每小时六到七万人次的越江需求,世博会后将向社会开放。上海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届时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将作为盛会的主要迎宾廊之一。这条长廊将要介绍的是新技术、新概念,展现的是这个时代的速度感、科技感,营造是以人为本的切身感受。
4.1.1 空间
隧道内部由两种基本的空间组成:车行空间和功能空间,表现为竖向分层状,其上、中、下部分别为纵向通风空间、车行空间、管线通道;车行空间是人形成思维和活动的虚体空间,以车辆通行限界来描述,当人置身于其中时,关注的是隧道的另外一个空间:即功能空间。“空间”的概念: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American Heritage词典)。空间的感知涉及了空间的特定构成方式,因此成就人在隧道内的视觉感知,是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空间解析拙政园》课件.ppt VIP
- QCR9228-2015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pdf
- [优秀QC成果]提高砂层地质条件下地连墙施工质量.pdf
- 员工培训方案及课程大纲[9篇].docx VIP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解读专题ppt.pptx VIP
- EPC项目设计管理培训.pptx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ppt.pptx VIP
-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采用循证方式.docx
- 2025年兵棋章节答案.docx VIP
- 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章制度范文(精选10篇).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