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PDF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2016 31 6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Vol.31 No.6 Jun. 2016 1089 华西医学 , ( ) , , ·短篇论著· 皮下蒂皮瓣在面部肿瘤切除术后 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李正勇,岑瑛,陈俊杰,蒲怡,伍俊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成都 610041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其中脂溢性角化症 12 例,角化棘皮瘤 6 例,色素痣 10 例,基底 细胞癌 30 例,鳞状细胞癌 2 例。切除术后创面面积最小者为 0.5 cm×0.5 cm ,位于右鼻翼,为色素痣切除术后创面; 最大者为 6 cm×5 cm ,位于鼻背部,为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创面。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创 面。结果 6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未发生感染。除 1 例患者术后皮瓣远端轻度缺血,形成 薄痂,术后 10 d 痂壳脱落后伤口愈合,其余患者的伤口均获一期愈合。术后随访 3 个月~ 5 年,无肿瘤复发,皮瓣 形态良好,无明显瘢痕。结论 彻底切除、及时修复、获得良好外观是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关键。由于面 部血循环丰富,皮下蒂皮瓣为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首选。 【关键词】 面部;皮肤肿瘤;皮下蒂皮瓣;修复 面部为皮肤肿瘤的好发区域,良性肿物以色素 3 mm ,术后复发者超出边界 5 mm 切除;首次接受 痣、脂溢性角化症为主,恶性肿瘤以基底细胞癌及鳞 手术的鳞状细胞癌超过边界 10 mm 切除,术后复发 状细胞癌多发 [1-5]。其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 者或怀疑首次手术未彻底切除者超过边界 20 mm 切 术不仅要求完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避免复发, 除。但最终切除范围以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提示手术 还应该考虑切除肿瘤组织后创面的修复,尽可能采 切缘无肿瘤残留为准。 用邻近皮瓣修复,以尽量恢复面部的外观及功能 [6-9]。 1.2.2 肿瘤切除深度 本组患者均直接切除至面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08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我科 浅层筋膜系统浅面,最终切除的深度以术中冰冻病 收治的 60 例面部皮肤肿瘤患者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 理切片提示创面基底部无肿瘤残留为准。 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2.3 皮瓣设计 选择创面邻近的皮肤较为松弛区 域为供瓣区,如上唇、下睑、鼻背下半部等宜尽量选 1 资料与方法 取鼻唇沟皮瓣,上睑、鼻背上半部分尽量选择额部皮 1.1 一般资料 瓣,其余部分尽量选取邻近皮肤较为松弛的区域供 回顾性分析 2008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四川大 瓣。皮下蒂的设计应尽量按皮瓣周围主干血管走行 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肿 方向设计。 瘤切除术后创面的 60 例患者,其中男 28 例,女 32 例; 2 结果 年龄 19 ~ 72 岁,中位年龄 43 岁;基底细胞癌 30 例, 脂溢性角化症 12 例,色素痣 10 例,角化棘皮瘤 6 例, 本组 60 例患者中,切除术后创面面积最小者为 鳞状细胞癌 2 例。。 0.5 cm×0.5 cm ,位于右鼻翼,为色素痣切除术后创面; 1.2 手术方法 最大者为 6 cm×5 cm ,位于鼻背部,为基底细胞癌切 1.2.1 肿瘤切除范围 本组遵照良性肿瘤超过边界

文档评论(0)

shaofang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