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pdf

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戴鞍钢 教授 朱荫贵 教授 王立诚 教授 金光耀 教授 中文摘要 本文以生活在近代上海的归国法学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呈现近代上 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同面向,进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法学留学生是怎样影 响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上海城区是近代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频繁的商贸活动也使得上海的法律制度、教育环境发展较为成熟,不少法学留学 生因此汇聚在上海,并积极推进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入研究法学留学生 与近代上海这一课题,有助于认识城市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城市内群体关系的 演变以及民众生活精神面向的转变,有助于对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思 考提供借鉴,对了解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的城市社会变迁有重要的意义。 封建时代的中国,整个社会的调控机制重公权、轻私权;重人治、轻法治。 上海作为传统中国的一部分,也缺乏宪政、.共和、法治、个人权利、司法独立和 律师制度等因素。清末民初,法学留学生学成回国聚集在上海,通过翻译出版欧 美及日本法学书籍、创办法学类报刊杂志、引入律师制度等活动,向社会传播西 方法学知识。近代法学知识、法律观念从无到有这一传播过程,也是近代上海城 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中国传统法律教育是国家默许的前提 下,在民间展开的。上海开埠初期,仍延续在“四书五经"之外辅助性传授的传 统法律教育模式。民初,民国教育部召集东西留学生拟定新学制。随即上海的法 学留学生开始创办新式法律教育,并充当了新式法律教育的主要力量,上海也成 为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的重镇。1920年至1939年,上海有6所专门法学类独 立学院,6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律系(院)。法学留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发展出独 立的法学研究体系,并培养了一个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新知识群体,汇聚成为中 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内源性动力。 辛亥革命后,在法学留学生的努力下,律师制度确立并在上海得以顺利运行, 上海也形成了律师群体。律师群体通过各类案件的审理、非诉讼法律服务和法律 援助,深深影响上海华人社会的法律观念。从社会构成角度而言,律师群体与其 他新兴职业群体共同构成新的社会阶层,打破了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律师 群体中的法学留学生,因其社会身份和可观收入而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钦慕。 / I 律师群体中的法学留学生,较早的组建了上海律师公会。得益于上海的社会 经济环境,上海律师公会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律师公会。以法 学留学生为主的上海律师公会的领导层,尝试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发挥 社会团体的社会职能,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近代上海这种社会团体与国家政 府互动管理社会的模式,反映了上海城市社会运作模式的变迁。 概言之,在教育界,法学留学生开办发展新式法学教育,培养新兴职业群体: 在律师界,法学留学生树立了律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传播了近代诉讼观念,通过 律师公会尝试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协作;在法学研究领域,法学留学生逐渐形成独 立的法学研究体系,并提出复兴中华法系的研究思路,表达了将中外法律文化交 流纳入对等、互补、会通阶段的意愿。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从不同面向体现上 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关键词: 近代上海法学留学生社会变迁 Abstract This takesthereturned studentswhostudiedinLawandlivedinmodem paper asthe triestoshowdifferentofsociallife’S Shanghaistudyobject.It aspects changes inmodem thento howla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