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圈功能区划构想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圈功能区划构想内容提要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圈内的恩施、宜昌、十堰等州、市纷纷响应,积极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本文以恩施州为研究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生态功能区划系统以及区划原则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特点,将恩施州划分出四大复合生态区,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战略对策。
关键词 生态功能 分区 复合生态区 系统
一、引言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力打造宜昌、恩施、十堰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构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于“鄂西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西部开发的结合部,而且已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恩施自治州既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经考证,这里是世界上硒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有“世界硒都”之称。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宜万铁路、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加快恩施州的腾飞插上了“双翅”。这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由于被崇山峻岭包围,恩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完好保存。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把恩施州建设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文化旅游明星城市,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持与服务功能,协调人类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护区域内生态平衡,笔者根据恩施州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的战略构想。
二、生态功能分区体系
(一)区划目的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地域单元,其目的:一是有效地研究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对策建议;二是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特征,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立统一的矛盾,提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探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有效途径。
(二)区划原则
1、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为此要求从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努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2、生态完整性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生态环境结构中对整体功能起较大作用的主导因子往往是构成区域差异的基础,因此,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要尽可能与生态环境结构地域单元一致。
3、区域共轭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分区界线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行政单元,这样才会有较强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行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针对区内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等工作。因此,生态功能区划分要坚持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的共轭协调。
4、相似性原则
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以及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因此,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区内指标的一致性与区内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划分的。
5、分区实施的原则
由于各个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基本特征,因此,需要针对各区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和保护目标,使生态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畅通,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分区体系
以生态文化旅游为视角,根据恩施州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将恩施州划分为四个复合生态区,即两江一峡复合生态区、高山―草原―溶洞复合生态区、原始森林景观复合生态区、土苗文化―红色旅游复合生态区;在一级复合生态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生态资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特点,进一步划分为11个二级复合生态区(表1)。
三、生态功能分区基础
(一)两江一峡复合生态区
本区两县一市(巴东、建始、恩施),人口共计165.64万人,土地总面积9845平方公里,2006年人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