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桂北浅变质岩区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处治措施
桂北浅变质岩区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处治措施摘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对自然边坡的深挖带来了一系列的次生地质灾害,如何恰当地结合工程区的地质条件采取安全、经济的处治措施仍是目前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现有路线走廊带中已有边坡变形破坏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桂北浅变质岩区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内在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边坡处治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浅变质岩;边坡;处治措施
引言
拟建的桂林至三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包头至茂名和厦门至成都的重要路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四射五纵十横及四个重点路段”的“五纵”之一,为厦门至成都国家高速公路在广西境内最北侧的一段,其中桂林至龙胜段与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共线段长达36km,该段路线均处于桂北浅变质岩区。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沿线深切方多达29处,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沿线高边坡变形破坏特征进行评价和预测是一个难题。本文试图从现有路线走廊带中已有边坡变形破坏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桂北浅变质岩区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工程处治措施进行有益的探讨。
1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中―低山地貌,为山岭重丘地形。主要河流为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浔江,流经龙胜县的龙胜、日新、瓢里等地,河面宽30~100m,多为“V”字型。从龙胜至三江路段,线路大部分沿江傍山而行。其间不断跨越冲沟、溪流,多次跨越浔江,为越岭路段,桥隧、挖填路段多。沿线山坡残坡积土厚1.0~5.0m,植被发育,林木茂盛。
1.2地层岩性
桂北浅变质岩区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温低压型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中元古界相对比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变质程度较深,为丹洲群合桐组及拱桐组,主要岩性有(绢云母)板岩、(绢云母)千枚岩夹少量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等,出现的变质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斜黝帘石、石榴石和钠长石等,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时代为四堡期;上元古界震旦系长安组、富禄组、南沱组、陡山沱组、老堡组,长安组主要由陆缘冰水相含砾泥质砂岩及含砾砂质泥岩组成。富禄组以浅海一滨海相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南沱组以陆缘冰水相含砾砂质泥岩及含砾泥质砂岩为主,陡山沱组以深海盆地相灰绿色页岩为主,底部多为砂岩。老堡组为浅灰至灰白色厚层块状硅质岩。下古生界寒武系清溪组、边溪组主要由砂岩及页岩组成。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仅出现绿泥石、绢云母和白云母等变质矿物,基本属于低绿片岩相的绢云母―白云母带,变质时代为加里东期。
1.3地质构造
本项目区域属南华准地台,次级构造单元为桂北台隆。该区域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北端与晚期新华夏系第三巨型构造带西南段之复合部位,南岭纬向构造带中与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内则,桂东的南北向构造带中桂林弧形构造带,以及江南地轴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侧,为两者交汇处,为扬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的两重性。路线所经过的地域内褶被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主要褶皱有三门复式背斜和龙胜复式背斜,主要断裂为一系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呈迭瓦式排列的压扭性断裂。沿线节理裂隙发育,其走向主要为北东或北西向,多呈陡倾角状,裂隙多呈闭合~微张型,隙面较平直~粗糙,可见黑色或褐色铁锰质浸染物。线路展布方向与构造形迹延伸方向呈大角度相交或近于直交,地质构造对线路影响相对较小。
2边坡变形破坏类型
2.1滑坡 沿线滑坡主要分布于浔河边或大型山间沟谷边部地段,发育滑坡的层位一类是震旦系下统长安组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工程地质岩组,该类岩组为浅变质岩,以变余泥质结构多见,属软岩~极软岩类。发育的滑坡规模较大,以大型滑坡为主。如K87涂家古滑坡达480万方、大云滑坡达600万方等。该类滑坡多地处浔江河流冲刷凹岸,山坡陡峻,在河流凹岸的侧壁冲刷作用下,坡脚被淘空,致使上部岩体临空,加之山坡岩体结构本身分布有泥岩,属软弱夹层,在地表水的渗透及软化作用下,造成上部岩体沿泥岩等软弱夹层结构面产生滑动。滑动面形态多以折线形常见,局部顺岩层面滑动。滑坡体厚度一般在25~45m,属深层滑坡。另一类滑坡主要分布于元古界千枚岩、板岩等工程地质岩组,属较软岩~较硬岩类。该类滑坡规模一般较小,仅几十万方,沿线主要分布于现有公路或建筑场地边坡地段,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千枚岩岩层倾角较陡,岩体结构呈变余鳞片结构,风化层中泥质成分含量较高,边坡开挖后地表水的下渗一方面弱化了原岩的力学参数,另一方面使原岩风化层中的亲水矿物遇水产生膨胀,再者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增加了土体中的动水压力,加之边坡开挖后未做坡面防护及排水工程措施,因此,雨季时沿线公路两侧及建筑场地边坡中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T 37903-2019 数控压力机可靠性评定方法.pdf
- 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ocx
-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pdf VIP
-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pdf
- bosch博世 GBH 5-38 X GBH 5-38 D 使用说明书.pdf
- 最新版入团志愿书模板.pdf
- 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 .pdf VIP
- 国内某600MW机组双烟道直流炉省煤器旁路特性研究.pdf VIP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津液的代谢和生理功能.pptx VIP
- 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一课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