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 *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主要特征 弊端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1课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 看书总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农业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320 360 1968 水面战舰 4600 4500 1978 4000 5100 1968 战术飞机 50000 10500 1978 32400 8500 1968 坦克 440 210 1978 340 350 1968 现役武装部队 4500 11000 1978 240 172 1978 1300 4300 1968 核弹头 135 432 1978 155 545 1968 战略轰炸机 1015 656 1978 121 656 1968 潜射导弹 1400 1054 1978 858 1054 1968 洲际导弹 苏联 美国 年份 项目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