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御前清曲”的另一种传说
关于“御前清曲”的另一种传说
会南音的对“御前清曲”一说都不陌生,可以娓娓道来。只是在排位上稍有出入,但是不影响传说的完整性。可是对“御前清曲”还有另一种传说,可能大家陌生得很,我这里引用原文,以下是原文照抄:
南管是以洞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和噯仔(小嗩吶)等十多種樂器組成,樂曲悠雅婉約、纏綿柔和。北港較早的南管樂團是「集斌社」(1746)和「武城閣」(1859),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爾後陸續成立「集英社」、「南華閣」、「集賢閣」、「錦樂社」、「新街錦陞社」等,但現在已漸漸沒落。
清朝時臺灣巡撫推薦集斌社到清宮演唱,光緒皇帝十分讚賞,頒賜「御前清曲」及涼傘一把。所以集斌社參與遶境時,前頭彩牌黃底繡龍上有「御前清曲」四字,並有涼傘一把前導。『引用資料 林良益先生:集斌社創立於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以朝天宮爲社址,之後有武城閣、南華閣、集賢閣及集英社等南管社團之成立,這都由集斌社帶動出來的,此應歸功於先祖林杏水之功勞。林杏水是清末駐廈門水師提督巡防臺灣,因篤信北港媽祖,而與笨港結緣。當他到鹿港巡防炮臺時,不慎跌傷腳踝,以年紀已老辭官,並舉家遷居笨港,他能文能武,曾在聚奎閣教授詩文及武術,並精於書法。當年他手抄的“南管曲簿”八冊。以傳家之寶珍藏。林杏水自少就浸潤南管音樂,退休後也去集斌社教授。光緒年間集斌社被臺灣巡撫唐景崧推薦到清宮演唱。光緒帝對林棟財(林杏水之子)、林尚泉“父子檔”更是讚賞,特頒賜“御前清曲”涼傘一把。全體人員於榮歸笨港後。特從臺北聘來攝影師拍照留念,照片中的涼傘就是光緒帝所賜(依照片中閣員服飾來看可能日據時代補攝)。所以集斌社迎媽祖參與遊行時,前頭彩牌黃底繡龍上有“御前清曲”四個黑字,並有涼傘一隻前導,此項殊榮是全台獨一無二的,也是北港人的光榮。』
早期北港的南管樂團有集斌社(創立於乾隆十一年)與武城閣。北港武城閣於清咸豐九年(1859),由蔡本圭、蔡江河、蔡坎陽、蔡本港等四人在小西天(彌陀寺)創立的,屬於南管樂中的臥品。奉祀子游夫子與孟昶為祖師,每年八月丁日過爐兼吃會。
集斌社曾分出集英社(1930);武城閣則旁出南華閣(1941)和集賢社(1952),但因南管逐漸沒落,後繼無人,只剩集斌社和武城閣。公元1981年集斌社參加媽祖遶境時,因人手不足,便決定與武城閣合併成一隊參加遶境,後來武城閣亦因人手不足,參加媽祖遶境時需向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的南管社借調人手。武城閣南管練習地點在光民里活動中心,會館則設於朝天宮仁和大樓。
集斌社目前又重新振興,借用新街里的活動中心聚會練習,也常應邀出陣演出。
武城閣成立的目的,是因為對南管音樂的熱愛,聚會則純為參加排場演出和休閒娛樂,故武城閣除了參加農曆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九、二十日朝天宮媽祖遶境,以及寺廟祭典邀請演出與義務參加會員家中的喜喪行列外,並不為外人演奏。
參考文獻:
林衡道 1976〈北港朝天宮的南管樂器〉,《台灣文獻》,27(3):99-103。
1981〈北港林宅所藏南管手抄本〉,《台灣文獻》,32(3):71-79。
可惜照片传不上来,文章出自台湾一个南管网站,就是“集斌社”,他们言之凿凿,还有实据,不过他们也绝对没有要南管界承认这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观点是很正常,我这里也仅是作为另一种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就“御前清曲”的说法,不是还有一种“御前清客”的说法吗?谁对谁错,也没有定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