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实习八 :读褶皱地区地质
图并作剖面图
一、目的要求
(一)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及描述褶
皱
(二)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剖面
图
二、褶皱形态分析
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然后分析褶皱的形态、
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除了遵循读图的一般方法
外,还要有所侧重。
1 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
2 如何确定两翼的产状 ?
3 如何确定轴面产状产状 ?
4 如何确定枢纽的产状 ?
5 如何确定褶皱的转折端形态产状 ?
6 如何判断翼间角和褶皱紧闭程度 ?
7 如何确定轴迹和平面轮廓 ?
8 褶皱的组合类型识别 ?
9 褶皱形成时代确定?
三、褶皱描述
褶皱描述内容
1 褶皱名称:褶皱的地名+褶皱类型
2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3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变化
4 转折端形态
5 枢纽、轴面产状及位态分类
6 次级褶皱
7 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区中西部暮云岭一带,
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
米,长约275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椭圆状,长宽
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
叠纪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北西翼是
NW315°∠55°—60°,南东翼为SE135°∠25°—40° ;南
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80°,
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
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圆
滑的直立背斜。为倾伏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
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
后,早侏罗世之前。
四、绘制褶皱区剖面图
(一)选择剖面线
(二)标出剖面线所通过的褶皱位置
(三)绘出地形剖面
(四)绘出褶皱形态
(五)恢复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六)整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