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体渗碳剂 组成 1.供碳剂:木炭、骨碳等 反应过程: 2. 催渗剂:w(BaCO3或NaCO3 )=2~5% 机理:金属离子在高温下固溶入碳晶格,引起晶格畸变,减弱碳原子间结合力,加速其分解,提高渗碳速度。 液体渗碳剂 无毒熔融盐浴:加热介质(NaCl+KCl)、催渗剂(Na2CO3)、供碳剂(木炭粉,尿素[(NH2)2CO) 反应: 气体渗碳炉 气体渗碳炉 零件 渗碳剂 试棒 盖 泥封 渗碳箱 钢的固体渗碳炉 碳势 碳势(Carbon Potential)——表征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工件表面含碳量能力的参数,通常用低碳钢箔(0.1毫米)在含碳气氛中的平衡含碳量来表示。 决定因素:渗碳介质组成、温度 炉气碳势 钢的含碳量 渗碳 脱碳 渗碳技术要求 距表面距离x 渗碳层深度 Hv 550 试样经渗碳淬火,150~170 ?C回火 渗碳层深度 表面硬度(淬火回火后) 金相组织:淬火M粗细,碳化物数量和分布,残余A,心部游离F等 表面碳浓度(一般wC=0.8~1. 05) 渗层碳浓度分布 以上技术要求直接影响工件性能。 渗碳温度 到表面距离 含碳量 T1 T2 T3 T1 T2 T3 常规渗碳温度 900~950 °C 渗层要求不厚,变形要求较高:880~900 °C 真空、离子渗碳:950~1100 °C 渗碳时间 到表面距离 含碳量 ?1 ?2 ?3 ?1?2?3 渗碳时间越长,渗层深度越厚,碳浓度梯度越平缓,对提高工件承载能力、延长寿命有利。 实际渗碳工艺必须综合考虑渗碳温度和时间! 气体渗碳工艺控制 70~80 100~110 40~50 0.5~1 3.5~4 1.5 0.5 920 °C 840~860 °C 排气 强渗 扩散 降温 保温 时间/ h 煤油滴量(滴/分) 温度 时间 油冷 一种齿轮的渗碳工艺 要求的碳势 渗碳后热处理 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一次淬火+低温回火 两次淬火+低温回火 高温回火+一次淬火+低温回火 直接淬火 Ac1(表面) Ar3(心部) 渗碳 低温回火 油冷 预冷 减少变形 表面析出碳化物,减少淬火后残余A。 经渗碳时的长时间高温保温后,A晶粒容易粗大,使淬火后韧性下降。 高于Ac3淬火,防止心部析出先共析F。 工艺简单,只适用于本质细晶粒钢。 组织??? 一次淬火 适用于气体渗碳后需高频表面淬火工件或固体渗碳工件。 组织??? Ac1(表面) Ac3(心部) 渗碳 低温回火 缓冷 淬火 保证心部性能 保证表面性能 或 表面马氏体 心部铁素体 两次淬火 组织??? Ac1(表面) Ac3(心部) 渗碳 第一次淬火 第二次淬火 低温回火 缓冷 保证心部性能 保证表面性能 工艺复杂,成本高,变形大。 可用正火代替第一次淬火。 高温回火+淬火 Ac1(表面) Ac3(心部) 渗碳 低温回火 缓冷 淬火 高温回火 高温回火 析出合金碳化物,减少淬火后残余A 适用于高强度合金钢 渗氮 渗氮——在温度Ac1以下,向表面渗入N原子,与材料中的Al、Cr、Mo、Ti等合金元素形成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强化相AlN、CrN、MoN、TiN等。 渗氮后可提高表面硬度(1000~1200 Hv)、疲劳强度、红硬性、耐磨耐蚀性,且变形小。 渗氮用钢 主要钢种 最常用、历史最长:38CrMoAl 无Al氮化钢:40Cr,40CrVA,18Cr2Ni4WA,38CrNi3MoA,20CrMnNi2MoV,38CrNiMoVA, 30Cr3Mo,38CrMnMo 快速氮化用钢:30CrTi2,30CrTi2Ni3Al,35MnMoAlV 压铸模用钢:3Cr2W8V 一般低碳钢:抗腐蚀 渗N过程 氮化层组织 氮化工艺 抗磨氮化(强化氮化):提高工件耐磨性、疲劳性。 抗蚀氮化:表面获得?相层,提高钢及铸铁的抗腐蚀能力。 通氧氮化:在渗氮气氛中加1~2 Vol. %氧以减少氢分压,加速渗氮过程,减少表面形成脆性?相倾向,提高渗层质量。 电解气相催渗氮化:在渗氮气氛中通入电解气体,强化渗氮过程,缩短工艺周期1/3~2/3。 离子氮化:在低于常压下的渗氮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与阳极之间产生的辉光放电进行渗氮。 渗氮质量检验 外观:表面应为银灰色,无光泽,无局部亮点。 渗层硬度:宏观显微维氏硬度计(10 N)、 显微维氏硬度计(1~2 N)、表面洛氏硬度计(150 N)。 氮化层脆性:用维氏硬度(10 Kg载荷)压痕完整程度评价,共分四级,1~3级合格。 4. 渗层深度: 断口法——将带槽试样折断,用放大镜观察。氮化层断口呈瓷状,心部组织较粗; 金相法——试样抛光,用2~5%硝酸酒精浸蚀; 硬度法——从表面到硬度为550 Hv处的垂直距离。 金相组织: 渗层——白亮层厚度小,不允许有粗大氮化物及游离F; 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