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垄断竞争生产的非价格竞争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很多买主和卖主,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 进出行业较容易 企业生产有差异的替代品 历史背景 琼·罗宾逊,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1933 爱德华·张伯伦, 垄断竞争理论, 1933 垄断竞争:产品差异 差异化(differentiated products): 当消费者认为一种产品在其任何物质的或非物质特点上与竞争产品不同,就存在差异化。实质性差异与非实质性差异 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 模型的假设 : 大量的企业,存在差异的产品,成本和需求的条件类似,易于进入 退出 垄断竞争市场——价格竞争 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 主观需求曲线:微型垄断dd,企业独自变动价格,价格影响较大,需求曲线较为陡峭 比例需求曲线DD(客观需求曲线、市场占有率曲线):企业间价格影响,同时变动价格,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企业产品的市场均衡:dd=DD 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 在短期内 MRd= MC DD=dd 价格由需求曲线dd决定 长期: P MC 当P AC时经济利润存在 会吸引其它企业进入些行业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 新企业的进入争夺消费者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结果 MR = MC P = AC 长期利润为零 达不到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垄断竞争厂商的 短期与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的性质 社会净损失继续存在 低效率的生产 过剩的生产能力 短期过剩 长期过剩 企业只获得正常利润 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获得较少的产品 竞争与垄断:数例 垄断竞争生产的非价格竞争:广告与质量 非价格竞争的经济决策(图解) 非价格竞争的经济决策 不伴随价格变动,生产数量Q1 ∏11=Q1×(P1-AC2) ∏1 可行 ∏1 不 可行 伴随价格变动:MR2=MC2,确定P2,Q2 ∏2=Q2×(P2-AC2 ) ∏1 可行 ∏1 不可行 关于广告的争论(1) 广告批评者的观点(criticism) 企业做广告是为了操纵人们的嗜好。 许多广告是心理性的,而不是信息性的,它创造了一种本来不存在的欲望 广告抑制了竞争:广告努力使消费者相信产品差别大于实际情况 关于广告的争论(2) 广告拥护者的观点 企业用广告向顾客传递信息 广告提供用于销售的物品的价格、新产品的存在,以及零售商的位置,减少了顾客的搜寻成本,提高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广告加剧了竞争:广告使顾客更充分了解市场上的所有企业,顾客可以更容易地利用价格差别 广告使新企业进入更容易( 给予进入者从现有企业中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 关于广告的争论(3) 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者逐渐接受了广告可以使市场更有竞争性的观点 过去,美国一些州对某些职业限制广告(如律师、医师和药剂师等) 近年来,法院得出结论:对广告限制的主要后果是抑制了竞争。因此取消了许多禁止广告的法律 案例研究:广告与眼镜的价格 经济学家李.本汉姆(Lee Benham ) 1972年 《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检验: 观点1:广告使消费者认为该产品具有差别性,减少了市场的竞争性。使企业的需求曲线更缺乏弹性,企业可以收取较高的价格。 观点2:广告使消费者更易于找到提供最优价格的企业。因此市场更有竞争性,并使企业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从而使企业降低价格 案例研究:广告与眼镜的价格(2) 佛罗里达州规定:禁止眼镜公司打广告 实证结果: 在禁止广告的州里,眼镜的平均价格为33美元(1963年的价格) 不限制广告的州里,眼镜的平均价格为26美元 牙医、保健和法律服务也有同样的结果。 案例研究: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 问题:广告说明了什么信息? 商家通过为广告支出的意愿传递了其产品质量的信号 案例研究:品牌及其批评者 主要观点:品牌使消费者感觉到的差别大于实际存在的差别 消费者对有品牌物品的支付意愿更大是因为广告引起无理性的一种形式 张伯伦:品牌对经济是一件坏事,他主张,政府应该限制品牌的使用,拒绝企业使用使产品具有排他性的商标。 案例研究:品牌及其拥护者 主要观点:品牌是消费者保证它们购买的物品高质量的一种有用方法 其一: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了购买前不易判断质量的产品质量信息 其二:品牌向企业提供了保持高质量的激励(企业保持自己品牌的声誉有经济目的) 案例研究:品牌争论 品牌争论的中心: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偏好大于无品牌的替代品是否理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项目七+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说课及试讲课件-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ptx VIP
- 小米集团2025年组织架构及各部门职责解析.docx VIP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广西公需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预训练大模型与生成式AI参考答案.docx VIP
- 新22G04 钢筋混凝土过梁.docx VIP
- 疖肿合并疼痛护理查房.pptx VIP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VIP
- 居民阶梯电价作业指导手册.pdf VIP
- XXXX无线网施工方案.docx VIP
- 数字素养与技能.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