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需具备的人身权利。新闻传播活动从信息的采集到传播总是会同特定人发生密切联系,就有发生人格损害的可能性。 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侵权行为,即 tort,或称民事侵权行为,新闻侵权行为特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其中主要是新闻传播的内容不当造成的,还有一些则发生在采集信息过程之中。它所侵害的,是人格权中的精神性人格权(人格尊严权)。 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中国民法对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明确规定: 一、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二、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三、致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和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 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1.作品已经发表(publication) 对自然人来说,侵权作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就足以表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而无需再提出侵权作品造成诸如社会公众对受害人评价降低等其它的损害事实。法人遭到大众传媒侵权的损害事实,还应当指出作品确已给法人造成实际上的损害。 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2.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违法行为就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被明文禁止的行为主要有诽谤、侮辱,以及宣扬隐私。 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3.具有特定指向(identification) 特定指向,也就是作品内容可以被指认为叙述某一特定人的,只报导或者评论事件、现象,或者泛指某方面的情况,也会发生失实和其它错误,但并不侵害特定他人的权益,就不是侵权作品。 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报告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情况略为复杂一些,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真实姓名(名称)描写真人真事真单位的文学作品。 ②虽然没有写明真实姓名,但是“事实是”写特定人的,可以认定特定指向。 ③采用真实姓名(名称)、地点而虚构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具有特定指向。 ④虽然没有采用特定人的真实姓名,但是有足够多的情节同特定人真实情况相同,使人们足以将作品中人物等同于特定人,也会被认为具有特定指向。 ⑤影射。 新闻侵权行为及其构成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按照中国法制,民事侵权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主观上有过错的承担责任,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衡量行为人是否有过失,以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应当注意、能够注意而不注意以为依据。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负有注意义务,故而新闻发生失实或者其它差错,一般都可发现他们在主观上具有过失。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reputation),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名誉权(right of reputation)就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对公民名誉权予以严格保护。普通法系把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统称为诽谤(defamation),并且有书面诽谤(libel)和口头诽谤(slander)之区分,大陆法系通常把损害名誉行为分为诽谤和侮辱(insult)。中国也是如此。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 《宪法》《民法通则》《刑法》都规定有禁止诽谤、侮辱的条款。关于诽谤行为的特征,《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诽谤罪的构成作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规定,第二百二十一条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构成作了“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规定,表明中国法律明文将陈述事实的虚假性列为诽谤的构成要件。 至于民事的侵害名誉权行为,则有1993年《关于侵害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作出了如下界定: “因新闻报导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对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区分为三种情况: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解答》的上述内容实际上是规定了新闻和其它传播内容侵害名誉权的两种方式:新闻或其它作品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这就是诽谤。新闻或其它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这就是侮辱。 (1)诽谤   在学理上通常把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称为诽谤。《解答》只称侵害名誉权,不称诽谤,是因为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和习惯上,诽谤已成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的概念,而把过失诽谤称为侵害名誉权。 按照前述新闻侵权四个要件来衡量新闻诽谤行为,要注意以下特点: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