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诗歌阅读课程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阅读》课程教学案例
第一讲:中国传统诗歌意象
【教学目的】
1.了解意象特点及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为阅读现代诗歌提供鉴赏平台。
2.掌握温故知新的方法及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式】
课外与课内结合。课外,学生回顾复习古今诗歌中意象诗句,并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课内,教师讲述与师生间、学生间,交流、讨论、整合为主。
【教学重点】古诗鉴赏中传统意象的分类解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传统意象的多维解读。
【教学设计】
导语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阳春白雪,因其审美趣味的高雅和审美层次的精深而使许多朝拜者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知识面相对狭窄,审美能力相对较弱而学习负担又非常重的中学生来说,欣赏诗歌尤其艰难。鉴于中学生的特殊性,要想完全通过了解作者身份,思想,经历,艺术风格,美学追求,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来理性的欣赏大部分诗歌,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上,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是在一种既不了解作者也不了解背景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的遭遇战(考试与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欣赏诗歌更多的是凭一种阅读直觉和欣赏经验来直接从作品中寻找美的芳踪。而在诗歌中,最有利于这种直觉、最能形象直观地传递美的内涵的,无疑就是意象了。在一定条件下,即便是不知道作者及创作背景,但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意象的美学内涵,也可以打开诗歌的大门,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芳容,采撷到艺术的珍珠。
意象是什么
1.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
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楚辞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觉地将意象的使用纳入了有明显理论倾向的美学追求。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意象的使用已相当成熟和科学了。有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等,几乎通篇都用意象构成。当代80年代中期虽然出现过“反意象”的诗歌创作倾向,但现在看来,无论曾有多少人大张旗鼓的“反”过,但仍然阻挡不了诗人们对意象的钟爱。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新诗中的精品仍然是以意象法为基本手法并推陈出新的作品。
中国诗歌为何对意象如此情有独钟呢?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人“仰观天象于玄表,俯察品类于有形”,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象)来认识宇宙并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思维模式的结果。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物我相融。这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便是大量使用意象:以象寄意,以象言情,以象载道,以象喻理等等。
2.教师以“柳”为例解释传统意象: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朝最盛,其原因是:柔软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说,“柳”与“留”谐音。故“柳”这一意象代表着送别与离意。这一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象“柳”这样的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
三.学生回顾复习古今诗歌中意象诗句
四.师生分类整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意象
(一)送别场所:长亭、灞陵与南浦
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零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屈原《九歌·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二)植物类:芭蕉、梧桐、芳草、梅花、松柏、菊花、牡丹、桃花、杨花
课堂小练习:下列这首散曲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
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上心头。
明确:作者选择了在中国诗词中具有传统表现力的两样事物——“梧叶”和“芭蕉”——来描绘雨景,表达愁思。梧叶飘零,表明秋已来临,雨点打在芭蕉上,恰似打在心上,引起无限愁思。
梧桐:表示凄苦。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关联。
李清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