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使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过程中术者避免接触“X”线方法体会
使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过程中术者避免接触“X”线方法体会
丁洪伟 、张莹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骨伤科 江苏 南京 210017)
丁洪伟(1964.1-) 男 52岁,汉
硕士学历,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骨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脊柱疾病诊治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路23号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邮箱dinhow@
电话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自Mzxter和Barr在1934年经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以来,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发展成熟,传统开放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虽疗效显著,但创伤大,对椎体旁肌肉和韧带组织损伤较大,并要切除部分关节突和椎板,可能导致脊柱的稳定性的破坏[1]。术后卧床时间较久,远期脊柱失稳、继发性椎间孔狭窄等并发症。1997年Foley和Smith研制并首次报道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将传统开放手术方法与现代微创内窥镜技术相结合,使开放式腰椎间盘手术达到微创化和内窥镜化。虽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因其手术入路和操作过程与小切口开窗方法相同,均经椎旁肌入路和实施椎板开窗,肌肉韧带和骨质结构破坏,其微创性有限。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革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将内窥镜技术和射频、激光技术完美的结合,极大的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同时又扩大了手术的适应症,范围已从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扩展到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部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钙化等骨性病变手术操作要“二维”可视化空间下,或“盲视”状态下进行TESSYS技术±16.8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的病史,病程平均1. 5 年。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CT 及 MRI 检查,L3/4椎间盘突出1例,L4/5 9例,L5/S1 17例,排除明显椎间盘手术禁忌症,均在局麻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1例患者椎间孔镜侧路穿刺失败,改用椎间孔镜后路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中术者未直接接触放射线,“X”线曝光次数8-22次,平均11次。疗效有效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周期5.6日,随访3月,症状无反复。
讨论:
TESSYS技术不同直径的椎间孔,逐级切除下位椎的部分上关节突前下缘骨质结构,扩大椎间孔,将手术工作导管直接置入椎管,在内窥镜直视下,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疼痛。由于TESSYS手术是经扩大后的椎间孔进入椎管,不但手术工作套管比较容易置入,而且不经过范围比较狭小的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内,有效避免和降低了穿刺与置管过程中对神经损伤。
2.术中定位:
手术前一次性定位方法:使用TESSY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通常术前要进行定位并在体表标记。其中包括髂脊线、棘突连线、病变椎间隙平行线、穿刺侧椎间盘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头端、穿刺针进针路线等。精确的将其标记在体表上往往需要反复多次透视、同时耗费时间。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定位板(如图1、2),定位板由塑料膜和排列整齐的金属小圆圈组成,圆心可通过记号笔。正位上的一次透视后对需要的所有标记线在板上的圆点标明,移除定位板,将点连成线即可完成体表标记。
图1 图2
3.术中穿刺:
L4/5进针技术的应用:沿手术前体表已标记的进针方向缓缓刺入,在矢状位上,初次进针宁靠背侧不靠腹侧,先找到关节突,然后再沿关节突调整针头的斜面使其面向关节突缓缓滑进椎间孔。继续进针,如果患者有根性疼痛或者抵到骨质部分,说明位置位于可能偏向椎间盘的上方或下方,这时才需要透一下侧位片来判定进行微调。如果遇到阻力继续进针有脱空感,估计很有可能已经进入椎间盘了(一次穿刺进针技术)。(如图3、4)
图3 图4
L5/S1进针技术的应用:由于髂脊的原因,L5/S1通过一次穿针进入椎间盘往往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反复的透视定位。因此,我们通常采取二次进针法将穿刺针送入椎间隙。
方法:在进椎间孔前穿刺方法和L4/5相同,滑过关节突进入椎间孔后继续进针,当针尖推进到椎体侧方遇阻挡时,透视侧位,如果针尖位于椎间隙及其上下2mm范围,则不再需要反复透视调整进针方向,而是后退5到8mm,拔出内芯,用21号的细穿刺针将针尖预弯后沿18号穿刺针筒内插入,并根据18号穿刺针尖指定的位置调整预弯后的21号穿刺针的针头指向。如果18号针头偏下位椎体,则21号针头预弯弧度向上。反之向下穿刺进入。待21号细针进入椎间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