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循环与守望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广东省中山市社科联主席,历史学博士、教授。
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岁时节日都不是初始时的那种单一的文化形态,都在自然变化的节律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不断融入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的精彩,旧时过传统节日那种喜庆热闹甚至神秘的气氛,早已缺乏实际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根植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统节日,不仅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其蕴涵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并成为我们存在的方式和文化的象征。
几多时节:传统节日何以产生?
中国传统节日既与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连,又与古人对自然物候和时间变化的认识有关。先民主要生活在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之中,他们对自然物候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远比后人敏感。自然物候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是最直观的时间流转标志,电闪雷鸣、风霜雨雪、草木荣枯、飞鸟去来、虫鱼律动等气候、物候的间隔重复的周期性出现,使人们很自然地形成时间段落意识和循环观念,并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时令意识和节气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中,逐渐形成了四时八节的时令系统。汉代以后,四时八节又进一步细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把握自然、应时而动的智慧和经验结晶。人们不仅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岁时变化,享受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耕种收藏的农家生活,而且还在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南,在古代社会还是祭祀和民众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特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立二分二至”,在中国古代更负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大多依傍着这些自然节气而生,比如清明节和冬至节等,就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冬至两个节气在时间上高度吻合。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时期又有了重大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传统节日的形成还与宗教崇拜、神话传奇、迷信禁忌和人物纪念等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有关。人们在顺天应时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不仅亲身感受到自然和谐有序的变化节律,而且也强烈地感悟到天人合一、万物共融乃人与自然之相互关系。传统岁时节日文化因此必须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人类的关系,并同农耕社会民众劳逸结合的需要相适应。中国年,是自然时序更新的一个周期,也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也是狂欢热闹后一年生计劳作的开始。清明节,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在春耕播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的恩赐。端午节,天气渐热,百虫孳生,百病侵扰,应及时送灾驱疫,以保健康平安。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意味着爱情也充满期望。中秋节,桂子飘香,月圆人圆,其乐融融。重阳节,阳盛而转阴,惜秋敬老,天地和谐,福寿康宁。冬至节,阴极阳始,安身静体,以度寒冬。所有这些节日,都是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下,形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时间表和岁时节日文化体系。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华传统节日,感自然节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丰。它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在不断融入中外古今人文内涵和富有人文精神的故事传说中脱胎换骨。清明前的寒食习俗融入清明节,便有了纪念的意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也为了弘扬爱国精神;七夕观银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宿,为的是彰显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中秋赏天上圆月,联想的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为的是感情的寄托和人间的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寄寓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长久和事业的兴旺,也有敬老重生、避祸趋祥的念想。中元节时的祭祀活动,固然有祀先祭祖的英灵崇拜,亦有礼佛敬道的宗教意味。冬至节在古代虽然有拜天颁历、祭祖贺冬、观兆测年的主旨,但是也不排除顺阳助长、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帝王将相,为一个接一个的节日书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也因此有了诗情画意的风雅。
但是,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岁时节日都不是初始时的那种单一的文化形态,都在自然变化的节律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不断融入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正是它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实现文化融合和不断地尝试形式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才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灵动的人文性。
孰能无节:传统节日为何重要?
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人已逐渐变成一个耽于空想的动物,他必须比其他动物践行更多的存在状况;人必须时时刻刻相信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若是没有周期性的对生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