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VIP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1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缇骑按剑而前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能以足音辨人 请以民情上闻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C 【解析】A项中“缇骑按剑而前”的“而”是连词,修饰关系;而“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的“而”,虽也是连词,但表示承接关系。B项中,“能以足音辨人”的“以”,是介词,表示凭借,但“请以民情上闻”的“以”,虽也是介词,但是意思是“把”。C项中,“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和“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的“为”,都是表示判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D项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于”是对于的意思,而“其制稍异于前”的“于”,虽然也是介词,但却是表示比较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2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源干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干曜常谢实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姚崇引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B.恃其父有德于知古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容其为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何不与姚崇议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答案】A 【解析】A项的“因姚崇引荐”的“因”,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是连词,可译为“因而”。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B项中,“恃其父有德于知古”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于”,都是介词,都可译为“对于”。在C项中,“容其为非”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不能加“的”。在D项中,“何不与姚崇议之”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都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3.(2004年全国卷Ⅰ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客从也 【答案】C 【解析】本题各选项中与原文句子对照的句子都出自于教材。A项中的“遂”都是副词,都为“于是”。“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出自《屈原列传》,“遂”为连词“于是,就”之意,与“遂结竟其罪”中的“遂”字用法相同。B项中的“因”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连词“于是,就”之意,与“因谢病去”的“因”字用法相同。C项中“以谢冤魂”的“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可译为“用”;“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出自《齐桓晋文之事》,“以”是连词,可译为“来”。故两个“以”用法不同。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出自《醉翁亭记》,“而”应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与“即刑讼女而祭妇墓”的“而”字用法相同。 4.(2004年全国卷Ⅱ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一句出自《孟子》,比较浅显易懂。B项中的“因”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其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学生会非常熟悉,和文言材料中的“因”比较,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C项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课文《鸿门宴》,和文言材料中的“为”比较,两个“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项中“以此知之,故欲往”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而“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