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及祝英台》音乐美学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山伯及祝英台》音乐美学探究

《梁山伯及祝英台》音乐美学探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表现了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表达了对封建宗教礼法的强烈控诉及人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好爱情的祝福。 本文介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并对其作品内容及曲式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运用,并结合音乐要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品的影响力、深刻意义,以及创作的成功之处。具体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让人们对此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梁山伯与祝英台》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我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首先体现在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作品一开始的呈示部首先用长笛拉开序幕,在清脆婉转的长笛声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和日丽、花红草绿、春意盎然的江南美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长笛的欢快、清脆让人们在想象中融入了这样一种环境并首先体验了自然美带来的愉悦。接着作品又用双簧管娓娓道来,慢慢带人们领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学堂相遇、志同道合、欢笑嬉戏的美好时光。这时的乐曲欢快、平缓,展示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互帮互助、心有灵犀的一种默契。这样就把友情的纯真、人物的善良和自然风景如画般的美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让人们在作品一开始就心情舒畅,而且很自然很平缓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接下来作品的展开部主要讲述的是二人从真相大白的相恋到草桥亭旁的分别直至轰轰烈烈的抗婚,这一部分是全篇发展的高潮,是通过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来完成的。在祝英台奉命回府的时候,两人的分别是依依不舍的,大提琴的低沉与断断续续是梁山伯心中的爱恋和对离别的伤感,小提琴悠扬曲折的协音是祝英台同样心情的表达,他们深深相爱、不忍分离,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在缠绵哀婉的乐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小提琴的一唱一和是他们相约到老的无声誓言,其中的抑扬停顿是他们无语的心灵交流,没有激昂的乐曲,没有赤裸的表白,但在大小提琴的对答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的坚定不移表露无遗。这时候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欲言又止的,在欲言又止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含蓄的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是含蓄的也是热烈的,高潮部分的抗婚是最热烈的表现,也是全篇的重点。实际上我认为作者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死抗争的形式将全篇推向高潮,其目的更主要是展示人物的一种反抗精神,在抗争中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当真挚的爱情在封建家长面前得不到肯定的时候,他们陷入了无奈,从无奈到悲哀,从悲哀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这时候的音乐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紧张的,这恰巧是他们反抗意识从苏醒到爆发的集中体现。大提琴自始至终低沉而有力的节奏,小提琴自始至终清脆而坚决的配合,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用自己的爱情向门第挑战,向世俗挑战。当祝英台奋不顾身地跳进梁山伯的坟墓中去的时候,音乐中那震天的轰鸣是他们发出的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殉情,生命不再,这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悲剧,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却在悲剧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他们深知以两个人的弱小力量不足以与庞大的封建势力抗衡,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被一切压倒,他们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反抗精神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最有力讽刺和鞭挞。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死不渝的追随和反抗给人们带来的是具有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悲剧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进行分析时说:“在悲剧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只要有布局,即有情节的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效果……”《梁山伯与祝英台》情节布局严肃完整却又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当二人殉情的悲剧产生时,它所产生的悲剧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流传至今除了本身是个悲剧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再现部。在再现部里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使人们避免了在悲剧中彻底绝望。这时的音乐采用了对呈示部乐曲重复的方式,这段重复不是多余的,而是梁祝最初感情的延续和最终归宿,也是一种胜利的宣言:封建礼教可以束缚人的身体,却束缚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时候乐曲带给人们的是想象,是憧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韵味,这种意境弥补了纯粹悲剧的伤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也正是这种韵味使人们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如果有人问我美是什么,我会说美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