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荷塘月色》中意象问题
谈《荷塘月色》中意象问题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但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作者朱自清不便直接表达自己苦闷挣扎的心情,于是借几个意象隐喻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其中的四个意象做一粗略分析。
关键词:意象;荷;月;杨柳;高楼与歌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9-01
《荷塘月色》是篇个性化很强的散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中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当时朱自清的真实心态是:孤独、寂寞、彷徨、凄清,少有知己去倾诉;孤芳自赏,不愿合流同污,像莲一样保持节操的圣洁;想超脱自我却又摆脱不了黑暗的现实和环境。于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去游荷塘,暂时于淡淡的哀愁中获得片刻偷来的淡淡的喜悦。文中的几个意象隐喻地表现出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荷
朱自清在描绘“荷”时,用尽了比喻,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将花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些生动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荷的无限钟爱。荷花实际上是他寄托思想的载体。
在我国文学史上,屈原曾把自己和荷花联系在一起并表达高洁志趣。《离骚》中有“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这里,荷花成为屈原对理想的一种憧憬,成为于醒醉之间雕琢一个带有想象的超越力量的新我。
真正将荷花意象推向极致的是北宋的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中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周敦颐的笔下,荷花成为君子的象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成为高尚节操的代名词。
作者《荷塘月色》中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流露出的也正是文人内心传承已久的生活理想,体现出朱自清在心态和气质上与传统文人的一致性。在文章中,作者由“荷塘”联想到“采莲”,又由“采莲”而引发了对“江南”的向往,这种向往之情的背后是文人对某种理想生活方式的渴望。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象征过程,这一过程所代表的,是文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是个体情志与传统而强大的群体理想的契合。可以说,作者在“荷”这一意象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对国学有极高造诣的朱自清极力写荷,暗示其和荷的品格相通,实乃借荷之意像言志抒情: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爱,孤芳自赏,不同流合污,保持节操的圣洁、独立。
月
当作者置身于月光下、荷塘畔时,面对清淡朦胧的荷花,淡雅皎洁的月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我便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反映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裕的淡淡喜悦。
《荷塘月色》中的月是笼着一层轻纱的,“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它“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而且“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面对如此朦胧的月色,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处的月色是如此安静而和谐,让内心颇不宁静的作者平静下来。在这里月色反映着传统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
月亮反映着文人骚客们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这与朱自清此时此刻的心里是如此的契合!
杨柳
文章有四处不惜笔墨有意刻画“杨柳”。如此出于大家之笔,实在有点出人意料。“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作者特地突出拔高“杨柳”。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灌木黑影的比衬下,杨柳之影越发显得俊俏。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但杨柳的丰姿,便在雾里也辨得出。”虽是烟雾迷蒙,仍然看见“杨柳的丰姿”,若不是情有所寄,怎能有如此心境呢?
“杨柳”又出现于柳永的《雨霖铃》里:“多情自古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