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和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稻瘟病发生和防治

稻瘟病发生与防治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叩头瘟,在水稻田发生普遍、流行快、危害严重,被誉为水稻上的“非典”。稻瘟病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年份感病品种可造成绝产(1999年东农419大面积绝产,2003年松粳长粒香部分地块绝产)。2006年稻瘟病又在我县流行。7月17日测报人员在克利镇四间村、洪家村种植的龙洋205、龙洋208品种田中的进水口处首先发现稻瘟病中心病株,之后一周,雨日和雨次多,高湿、低温、寡照,进入7月下旬叶瘟迅速流行,全县叶瘟普遍发生,同时伴有赤枯病的发生,经调查龙洋205、龙洋208、五优C、通系131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较重的是龙洋系列,最严重的发病程度达到3级,大部分稻田发病程度为1级,少部分为2级。水稻叶瘟病在全县大面积流行,在我县的种稻史上还属首次。其流行的原因一是有利的气象条件,进入7月份雨日增多(上中旬各5天,下旬6天),雨量大,随着水稻生长田间郁蔽程度大、湿度大,有利病菌的萌发和侵染。二是菌源充足。2005年种植的感病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三是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施用N肥偏多。我县种植的龙洋系列感病品种在10万亩以上,由于春季气温低,稻苗长势慢,为赶进度大量追施N肥,致使水稻茎杆叶片柔嫩易感病。进入 8月上旬持续阴雨、多雾、气温偏低,加之前期水稻叶瘟发生普遍,田间菌量充足,而且感病品种比例大,部分稻田开始发生水稻穗颈瘟,发病株率多数在3%,发病程度大部分为2级。在各级领导、农技人员及广大稻农的积极努力下,预防和防治及时,穗颈瘟得到有效控制,使稻瘟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以节瘟和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在病斑上有灰绿色霉层。由于黑龙江省水稻苗期气温偏低,不适宜发生苗瘟。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我县常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病斑转化。病斑多为梭形、纺缍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这是区别于水稻胡麻斑病的主要特征)。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菌侵染循环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的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显微镜下,可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鸭梨形,多为2个隔膜,顶端尖,基部钝圆,有小突起。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三、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一般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稻株体内多酚含量、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膨压高,在病菌侵入时能迅速做出反应,使被侵害细胞变褐坏死,入侵菌丝停止生长,从而阻止病菌扩展蔓延。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抗病能力也不同,一般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易感病。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一旦病原菌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病性,使本来抗病的品种变为感病品种。 2、菌源数量:上年稻瘟病严重发病区,尤其是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 3、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如分蘖期阴雨天数多,气温在24--28℃ 4、稻田管理:稻田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抗病能力,并可造成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稻株徒长,硅化细胞数减少,通风透光差,穗颈和枝梗组织柔嫩,使病菌容易侵入。另外经常冷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