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谷()方考释.docVIP

如何做好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谷()方考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穀(?)方”考释 (首发) 张如青 丁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摘要】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一块署名曰“治赤穀(?)方”的汉代木牍,正面记录药物十五味,诸药后附有剂量,反面记有简要的药物加工法。分析了目前学界对“治赤穀(?)方”方名所持的两种观点,认为两者都不足以使人信服。认为“治”应作“治疗”解,“赤穀(?)”应该是一种古病名,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骨节不利、咳逆气喘等症,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兼症的伤寒病证。“赤”当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一个摹状词。 【关键词】医方木牍 治赤穀方 考释 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简牍共计90片,经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考证,大致可推断为东汉时期遗物。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六类:汉律、医方、官府文书、书信及礼物谒、历日表、九九表[1]。其中有两块医方木牍,较完整的一块自署名曰“治赤穀(?)方”,释文如下:       乌头三分 朱臾五分 细辛三分 防己三分 桂三分 治赤穀方  术三分 白沙参三分 黄芩三分 茯令三分 麻黄七分       干姜三分 付子三分 桔梗三分 人参三分 货堵七分 (1 正面) ·凡十六物当熬之令变色 (1 背面)[2] “穀”字左旁下半“禾”字字迹漫漶,是否释为“穀”,存疑。“治赤穀(?)方”在传世医籍未见记载,目前学界对此方名大致持两种观点[1]:一种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为物名,“赤穀”一词在古医籍中见于《千金翼方》卷十第七“刘次卿弹鬼丸方”,方中“赤穀”属物名;另一种认为“治”作“治疗”解,“赤穀”为古病名,“穀”字可能是“蛊”假借字,即“赤蛊”。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为物名,即“治+物名+方”形式。此种观点难以成立,迄今为止,无论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鲜见以“治+物名+方”式的方剂名,大多均为“治+病名(或症状)+方”形式的方剂名。传世文献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遑枚举,我们且来看看出土简牍文献: 《武威医简》“治伤寒遂(逐)风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3],《敦煌汉简》 “治久欬(逆)匈(胸)(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治马方”[4],《居延汉简》 “治马咳涕出方”[5]。多为“治+病名(或+症状,或又+治法)+方”形式。偶见“治妇人膏药方”、“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3],是属“治+所治科别+剂型+方”形式。“治妇人膏药方”是“治+妇科+剂型+方”式,“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本方与《武威医简》“百病膏药方”药味、分量皆同,可视为异名同方),是“治+诸科(通治)+剂型+方”式。 至于《千金翼方》卷十霍乱病状第六“刘次卿弹鬼丸方”中有“赤穀”一词,查检《千金翼方》,发现“刘次卿弹鬼丸方”中并不是“赤穀”,而是“赤縠”。原文如下:“刘次卿弹鬼丸方:雄黄、丹砂各二两,石膏四两,乌头、鼠负各一两。右五味,以正月建除日,执厌日亦得,捣为散,白蜡五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丸如楝实,以赤縠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后带之。[6][663页]”按:縠(hu胡),绉纱一类的丝织品。赤縠是指赤色的绉纱一类薄的丝织品,是用来裹药丸的。目前,尚未有以“治+物名+方”命名形式的方剂名。 第二种观点认为“赤穀(?)”为病名,读为“赤蛊”。蛊,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名,始见于甲骨文,如殷墟卜辞有“有疾其作蛊”等,字形为虫在皿中。《说文·虫部》[7]:“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段玉裁改作“枭磔”[8])死之鬼亦为蛊。”据此,“蛊”原当指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的虫入腹中而中毒。亦指致病的毒虫,包括蛇蝎蜈蚣等。如《周礼·秋官·庶氏》[9]:“庶氏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古籍中所记载的“蛊”病,多见发病急促,严重腹痛,或有吐、下血等等,预后多不佳。目前来看,可能包括腹内寄生虫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毒症、微生物的感染等等。由于木牍原文甚简,无具体症状描述,故只能根据“治赤穀(?)方”的药味组成和功效进行分析揣测,看其是否属治蛊的方剂: 乌头:《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有大毒。治中风,恶风洒洒,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10][332页]” 术:当时苍、白术不分,《神农本草经》载:“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10][51-52页]” 干姜:《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无毒。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10][192页]”传世医籍中《名医别录》才分为干姜和生姜二种。 朱臾:疑为吴茱萸,《武威医简》[3]第91号简,既有“朱臾”,又有“山朱臾”。《神农本草经》载:“吴茱萸,……味辛,温,有小毒。

文档评论(0)

aa1509082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