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韩 星: “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2017-04-25韩 星董子与儒学研究
原文发表在《东方论坛》2014 年第5 期,1.2 万字,P1-8.
摘要:华夷之辨主旨是就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
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
机,夏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中华民族”观念是对 “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应该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走中道。
关键词:华夷之辨;中华民族;近代转型;中道
华夷之辨又可以称为夏夷之辩,主旨是就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
“华”,与古字“花”通。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荣,清人段玉裁注曰:“木谓
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夏”的本义有二:
一是地名,一是华美之义。禹受封为夏伯,根据孔颖达所注的〈尚书〉“颛顼以
来,地为国号”,因此在禹子启建立夏朝时,便沿用此“夏”号。“夏”, 《说
文解字》考其造形结构,认为是用繁笔大写的“人”字,释意为“中国人也”。
段玉裁注曰:“以别于北方狄,东为貉,南方蛮,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
夏引伸之意为大也。”《尔雅,释诂》曰:“夏,大也。”《尚书》云:“冕服
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又光华
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从上面可以看出,
“夏”的意思是“大”或者“大国”的意思。
华夏对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国家则以夷、狄、戎、蛮称之。这些称呼过去多
有人认为是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污蔑之词,其实不尽然。“夷”,许慎的《说文解
字》的解释是:“夷,平也,从大,从弓,东夷人也”,说明东方的民族是最早
使用弓箭的部族。其实,“夷”在当时是还有指代东夷以外其他方位的少数民族,
如北方的畎夷,《竹书纪年》:“帝癸(夏桀)即位,畎夷入歧。”西方的昆夷,
《诗·大雅·采薇》序云:“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南方的夷,《春秋公
羊传注疏》:“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些都可以看出,“夷”是四
方的民族的统称,非仅指东方之民族,如《尚书·大禹谟》:“无殆无荒,四夷
来王。”《淮南子·愿道训》:“禹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钠服。”《毛诗
正义》:“幽王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这些“夷”均带有“四”字,则“夷”
者是四方非华夏族的统称。可见,“夷”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狄”字《尔
雅·释兽》解释为有力的鹿,表示捕猎动物,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戎”
原意是指兵器,比喻少数民族是试图说明他们生性勇猛,善于使用兵器。“蛮”
字原本是指一种小鸟,在《山海经》中这样说:“崇吾之山有鸟,状如凫,一翼
一目,相得乃飞,名云蛮。”在《诗经》中也作为一种小鸟名出现过。这说明当
时中原华夏是依据人四方之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和生活特点来称呼的,并没有故意
的贬低和污蔑。
当然,应该看到,华夷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礼记·王制》反映了当时人
们对华夷差别的认识:“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
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距,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
被发文身,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
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这就从名称(中国、夷、狄、
戎、蛮),方位(五方),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指出中国与夷狄戎蛮的特征
和区别。《左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会于向,戎子驹支曰:“我诸戎饮食衣服,
不与华同,挚币不通,语言不达。”《淮南子·坠行训》:“东方,其人兑行小
头,隆鼻大嘴鸢肩企行,长大早知而不寿;南方,其人修行兑上,大口决龇,早
壮而夭;西方,其人面未偻,修颈印行,勇敢不仁;北方,其人翕形短颈,大肩
下尻其人愚蠢禽兽而寿;中央四达,其人大面短颈,美须恶肥,惠圣而好治。”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夏”和“夷”无论是在文化,语言,风俗,饮食,服饰,
甚至是在形体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一、华夷之辨的形成、内容及实践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
期在华夏民族自觉和华夏文明危机情况下形成的。
华夷观念的出现很早,林惠祥把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民族概括为华夏、东夷、
荆吴、百越、东胡、肃慎、匈奴、突厥、蒙古、氐羌、藏、苗、瑶、罗缅、白种、
黑种等16 系。[1]其中,华夏族在史前即已经萌芽,早在上古时代,中华大地上
就出现了大致可以按地域划分的四大部族集群:由西而东的姜姓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