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第二章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2-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第二章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2-2.ppt

2.4.4 分离膜制备工艺类型 膜的制备工艺对分离膜的性能十分重要。同样 的材料,由于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控制条件,其性能 差别很大。合理的、先进的制膜工艺是制造优良性 能分离膜的重要保证。 目前,国内外的制膜方法很多,其中最实用的 是多孔膜的相转化法(流涎法和纺丝法)和复合膜化法。 相转化制膜工艺 相转化是指将均质的制膜液通过溶剂的挥发或 向溶液加入非溶剂或加热制膜液,使液相转变为固 相的过程。相转化制膜工艺中最重要的方法是L—S 型制膜法。它是由加拿大人劳勃(S. Leob)和索里 拉金(S. Sourirajan)发明的,并首先用于制造醋 酸纤维素膜。 将制膜材料用溶剂形成均相制膜液,在模具中 流涎成薄层,然后控制温度和湿度,使溶液缓缓蒸 发,经过相转化就形成了由液相转化为固相的膜, 其工艺框图可表示如下: 复合制膜工艺 由L—S法制的膜,起分离作用的仅是接触空气 的极薄一层,称为表面致密层。它的厚度约0.25~ 1μm,相当于总厚度的1/100左右。理论研究表明可 知,膜的透过速率与膜的厚度成反比。而用L—S法 制备表面层小于0.1μm的膜极为困难。为此,发展 了复合制膜工艺,其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2.4.5 膜的保存 分离膜的保存对其性能极为重要。主要应防止 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 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 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 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 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膜的收缩主要发生 在湿态保存时的失水。收缩变形使膜孔径大幅度下 降,孔径分布不均匀,严重时还会造成膜的破裂。 当膜与高浓度溶液接触时,由于膜中水分急剧地向 溶液中扩散而失水,也会造成膜的变形收缩。 2.4.6 膜的结构 膜的结构主要是指膜的形态、膜的结晶态和膜 的分子态结构。膜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膜结构与性能 的关系,从而指导制备工艺,改进膜的性能。 用电镜或光学显微镜观察膜的截面和表面,可以 了解膜的形态。下面仅对MF膜、UF膜和RO膜的形 态作简单的讨论。 1. 微孔膜——具有开放式的网格结构 微孔膜具有开放式的网格结构,形成机理为: 制膜液成膜后,溶剂首先从膜表面开始蒸发,形成 表面层。表面层下面仍为制膜液。溶剂以气泡的形 式上升,升至表面时就形成大小不等的泡。这种泡 随着溶剂的挥发而变形破裂,形成孔洞。此外,气 泡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在膜内部各种位置停留,并发 生重叠,从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网格。 开放式网格的孔径一般在0.1~1μm之间,可以 让离子、分子等通过,但不能使微粒、胶体、细菌 等通过。 2. 反渗透膜和超过滤膜的双层与三层结构模型 雷莱(Riley)首先研究了用L—S法制备的醋酸 纤维素反渗透膜的结构。从电镜中可看到,醋酸纤 维反渗透膜具有不对称结构。与空气接触的一侧是 厚度约为0.25μm的表面层,占膜总厚度的极小部 分(一般膜总厚度约100 μm)。表面没有物理孔 洞,致密光滑。下部则为多孔结构,孔径为0.4μm 左右。这种结构被称为双层结构模型。 吉顿斯(Gittems)对醋酸纤维素膜进了更精细 的观察,认为这类膜具有三层结构。最上层是表面 活性层,致密而光滑,其中不存在大于10 nm的细 孔。中间层称为过渡层,具有大于10 nm的细孔。 上层与中间层之间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中间层以下 为多孔层,具有50 nm以上的孔。与模板接触的底 部也存在细孔,与中间层大致相仿。上、中两层的 厚度与溶剂蒸发的时间、膜的透过性等均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 2.4.7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领域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有微孔过滤(MF)、超滤(UF)、 反渗透(RO)、纳滤(NF)、渗析(D)、电渗析(ED)、液膜 (LM)及渗透蒸发( PV)等,下面分别介绍之。 1. 微孔过滤和微孔膜的特点 微孔过滤技术始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以静压差为 推动力,利用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 离的膜过程。实施微孔过滤的膜称为微孔膜。 微孔膜是均匀的多孔薄膜,厚度在90~150μm 左右,过滤粒径在0.025~10μm之间,操作压在 0.01~0.2MPa。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商品化的微孔 膜约有13类,总计400多种。 微孔膜的主要优点为: ① 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能将液体中所有大 于制定孔径的微粒全部截留; ② 孔隙大,流速快。一般微孔膜的孔密度为 107孔/cm2,微孔体积占膜总体积的70%~

文档评论(0)

jackzj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