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南亚华人参政的历史因素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东南亚华人参政的历史因素探究

当代东南亚华人参政的历史因素简述 摘 要 近年来,东南亚华人地位有所改善,参政意识也随之提升。然而东南亚华人所取得参政硕果,有着深层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殖民时代东南亚的社会结构和华人社会地位、华人出国动机以及华人社会形象等方面简单阐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参政背后的历史基因。 关键字:东南亚华人 参政 历史因素 引言 近年来,东南亚华人参政热情高涨、参政意识也有所增强,华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东南亚华人在住在国政治参与上所取得成绩,是值得广大海外华人欣喜的。众所周知,历史上东南亚华人遭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甚至发生激烈的排华事件,华人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且社会地位较低。如今,东南亚华人却以精英政治家的姿态进入国家各级政府机关、议会,去行使国家权力。这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产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东南亚华人参政频传捷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华人参政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探讨以上问题之前,笔者认为,弄清楚东南亚华人在东南亚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是解决该问题的历史前提。 在殖民地时代,从某种意义讲,华侨也是有一定“参政”空间的。即在殖民者、华侨、原住民所构筑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中,华侨成为殖民者沟通原住民的中介,不可避免的参与到殖民者的治理体系中。在“分而治之”“以华治华”的政策下,一些华侨精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参政了,但是,这与当代学术界所说的华人参政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甄别二者的差异是很必要的。 同时,本文对于华侨出国动机及华侨社会形象的探讨,是因为早期华侨出国多为经济原因(谋生),所以关心、参与政治的动力不足;加之住在国环境、政策的影响,如种族歧视和排斥等,华侨更避免接触政治议题,包括战后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即便已入籍了也是如此,给人以对政治漠不关心,只知赚钱的“经济动物”形象,这点也成为住在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之一。而这些是造成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因素之一。由此观之,当代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与现状,华人自身及主流社会都有问题。 故此,对于当代东南亚华人参政的研究,必定离不开对其历史状况的回顾。 殖民地时代东南亚社会结构与华侨的地位 纵观世界近代发展的历史,随着地理大发现热潮的兴起,欧洲国家便开始了海外殖民拓展和航海贸易,其势力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列强以野蛮的武力竞相争夺殖民地,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该地近现代化的进程,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欧洲人的东侵,东南亚许多国家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不仅使各国丧失了独立主权,也改变了社会性质。列强以南洋各埠为贸易口岸,建立殖民政权,并逐步向内地渗透,拉拢、控制或摧毁土著政权,掠取原料生产基地和商品市场,使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这也使当地居民尽成其剥削压迫的对象,侨居当地的华侨同样受到殖民者的欺侮和压迫。在经济上,尤其是在南洋各地区贸易中担任主角的华商面临重大的挑战,殖民者在殖民地逐步建立的殖民经济使华商在经济上成为西人的附庸,也成为世界市场与南洋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媒介。伴随着殖民政权的建立,东南亚社会呈现一种复合型社会的模式。弗尔宁瓦尔(J.S.Furninwall)在其著作《荷属东印度:复合经济研究》(一九三九年)中首次使用“复合社会”这个词,并开始流行这种看法,即东南亚殖民地社会中,有殖民者的白人社会和当地的原住民社会,而两者中间存在着华侨社会,而这样的复合结构,不仅存在于荷属东印度,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从该论断中可以看出,这是以各族群经济上的强弱地位来划分社会结构上的层次。而在殖民时代的东南亚社会中,西方列强在经济上占据垄断地位,而华侨虽遭受重大挑战但在经济上仍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不可小觑,最为弱势的是土著社会的经济,他们主要从事原材料的生产和贩卖,出于被剥削的地位。由此观之,东南亚的白人社会、华侨社会和原住民社会的复合社会结构,其彼此无法取得共同的思想,无法成立共同的文化,彼此相互独立,且具有很强的等级分层色彩,即构成了殖民者、华侨、原住民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荷兰殖民者把巴达维亚的居民基本上划分为三个等级:公司职员、荷籍及欧籍自由公民、欧亚混血种人,被释放的奴隶(属于基督教徒),这些人属于最高等级;华侨和其他亚洲侨民属于第二等级;印尼土著居民属于第三等级。而华侨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充当了二者之间的桥梁,同时在殖民者的治理体系中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华侨也“参政”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华人甲必丹制度”的产生。 对于殖民时代东南亚地区的统治,西方列强都大同小异地采取了分而治之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即将华侨社会和原住民社会相对分开,委任受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