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2015-5-14).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2015-5-14)

第八章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心学”教育思想 一、历史评价 二、“龙场悟道”——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论教育教学原则 ○论儿童教育 一、历史评价 ★“真三不朽” 中国历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一、历史评价 “立功”—— 兵部主事-县知事-御史-南赣巡抚-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复任总督两广军事 ——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 一、历史评价 “立言”——“陆王心学”“陆王学派” 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理学。 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蒋介石等,名扬海外。 其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牌。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 一、生平 “立德”——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正德三年(1508)37岁的阳明在龙场悟道——这是王守仁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1.问道 ◇人的天性 ◇王守仁的“志” ●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云 -王守仁 -王阳明 ●10岁时,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应和作诗。 ●11、12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 科举?做圣贤!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2.悟道路径 心性 静寂 物事 文字 黄宗羲云:“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黄宗羲.明儒学案[M].上海:中华书局,1985:181.) 阳明弟子王畿总结师门三种入悟教法云:“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 (黄宗羲.明儒学案[M].上海:中华书局,1985:253.)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正德三年(1508)三月,阳明抵达龙场。当即面对五大苦难: 环境艰险; 居无定所; 生活无着; 疾病缠身; 官吏迫害。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阳明依次采取了最为本真的五大人生态度,即接受、承受、忍受、抗争和超克。 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一切有无、爱憎、善恶、是非、名利、贵贱、得失、荣辱,总之一切的一切,对阳明来说都无所谓了,“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 ”至于是,惟生死一念尚存于心,而后如大梦之醒,必须刻期证道,超克生死,使自己的身心不再流浪!于是阳明“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王路平.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德国存在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认为,大病、生死是人实存的 “临界境况”或 “边缘处境”。(王路平.王阳明“龙场悟道”之三时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误也。” 在中国文化中,所谓“端居”“澄默”“静一”就是静坐。 道家讲守静、心斋、坐忘;佛教讲禅定、止观;儒家讲静坐。 二、“龙场悟道”:“心学”哲学思想 3.得“道”—— ◆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对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的回答: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王文成公全书》,下同)  ◇万山丛薄中的领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二、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