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的形象分析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
摘要: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本文就以送别诗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 意象
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在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诗经《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人所称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景中含情,以柔美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感伤之情。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2]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心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听折柳,何人不起胡园情。”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九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征。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容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这大概是清人的引申义,是后来人发挥的想象。
二、长亭与南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远行代步的或者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者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足的牲口)。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钱行之用,于是就有“十里长亭”这一说法。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贮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钱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有一首《送别》歌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