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山乌龙茶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山乌龙茶现状及对策研究1乌龙茶生产现状
近年来,在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的带动下,屯溪周边调整茶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乌龙茶生产,据初步统计,栽培面积已达到133.3hm2。
1.1乌龙茶品质、效益不断提高
茶园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2008年分别通过了无公害质量认证和QS认证,年产乌龙茶10余万kg,总产值2000余万元,市场均价达到200余元/kg,收入达到万元/667m2。黄山乌龙茶外形条索壮结重实,略呈圆曲,色泽沙绿乌润,花香怡人,汤色金黄,既有红茶的浓香鲜,又有绿茶的清芳香,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悠长,泡展后特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1.2科技兴茶,新技术不断运用
近年来,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在安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黄山市茶叶站等省市有关部门的技术扶持下,大力试验、运用了“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园综合管理技术”、“茶树良种无性系繁育技术”、“标准化建园技术”等,有力地推动了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改善了茶叶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科技含量。
1.3品牌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黄山龙山园茶叶有限公司、黄山松大有限公司等从事乌龙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培育了“龙山园”品牌,并获得黄山市著名品牌称号。先后参加了上海、北京、合肥的茶展、农产品展销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产品已销往台湾、上海等地。
2存在的问题
综观黄山乌龙茶的发展现状,黄山乌龙茶已经初步具备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条件,但全市的乌龙茶生产、市场却一直徘徊不前,推广面积缓慢,未能充分发挥乌龙茶现有的功能和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黄山市的乌龙茶开发刚刚起步,品种是黄山市乌龙茶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利用现有的黄山市本地大叶茶树品种生产加工的产品品质欠佳,产出率不高;二是引进的乌龙茶品种有青心、黄金桂、翠玉、金萱、铁观音、水仙、四季春等,其良种性状能否长期稳定下去,是事关黄山乌龙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加工工艺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安徽省屯溪实验茶场十余年的实践,乌龙茶制作工艺已初具一定水平,但与福建、台湾等名优乌龙茶产地长期积累形成的先进技术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乌龙茶香气品质上,有待进一步提升。乌龙茶的香气主要来源于加工过程中萜烯类和芳香醇类配糖体的水解、脂肪酸的氧化裂解和胡萝卜素类的氧化降解产物,如何利用加工工艺释放更多的芳香产物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2.3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的黄山乌龙茶生产、加工行业虽然已经有了2~3家市级龙头企业,可由于起步较晚,规模不大,注册的“龙山园”品牌知名度较低,与“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台湾冻顶乌龙”等品牌的知名度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提升难度还相当大。同时,广大农民对调整茶叶结构还有一个认识过程。
2.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推广难度大
由于各方面原因,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现象严重,由于现有的技术人员年龄老化,接受新知识、新工艺的积极性不高,在乌龙茶生产、种植、加工等方面实力较弱,对茶农的带动力相对也较弱。
2.5宣传力度不够,对乌龙茶发展缺乏进一步的规划
近年来,黄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制定了专门规划和扶持政策,但基本用于支持传统的绿茶、红茶,对乌龙茶的宣传和规划关注不多。
3乌龙茶发展趋势
当前,作为备受大家喜好的乌龙茶,各地都更加重视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投入,质和量并重的发展趋势明显。
3.1良种化水平提高,品种作用日益突出
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在茶产业上即使是福建茶业良种化水平居全国第一,达90%以上,仍然要面临品种更新换代和提纯复壮问题。
3.2乌龙茶栽培技术的创新
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是茶叶发展的重要方向,无公害茶叶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设施栽培、与良种配套的良法栽培等技术广为运用。
3.3加工机械与工艺的创新
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是乌龙茶品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例如应用空调控制做青环境,克服不良天气对乌龙茶做青的负面影响,稳定并提高乌龙茶品质等。
3.4质量安全水平日益受到重视
茶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农药、重金属、微生物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清洁化生产是21世纪技术改造的重点,重点改造目标为茶厂卫生管理按HACCP的七项原则进行全程控制,在连续化生产的基础上,实行“不落地”生产,并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生产,使茶叶生产完全按照食品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进行。
4发展对策和措施
4.1扩大乌龙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生态高效茶业要求,标准化建园,大力发展有机乌龙茶。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和效益齐抓。一是加快无性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