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脉冲核磁共振试验06光科冯文赫06300720358摘要:简要介绍了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
(06光科 冯文赫 06300720358)
摘 要: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自由感应衰减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使用NMI20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硬脉冲FID序列进行1H拉莫尔频率的测量.用反转恢复法和饱和恢复法测量1H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用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了1H的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使用自旋回波序列对多种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成像.
关键词:核磁共振 自由感应衰减 核磁共振成像 自旋-晶格弛豫 自旋-自旋弛豫 自旋回波序列
0 引言
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是物理学在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等学科的有效的研究手段,其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多次获得诺贝尔奖.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NMR) 现象最早在1946 年被斯坦福大学的F.Bloch组和哈佛大学的E. Purcell 组分别发现.核磁共振成像于1973 年由美国化学家P. C. Lauterbur 和英国物理学家P. Mansfield分别提出,这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03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从1978 年英国研制出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以来,到2002 年全世界共进行了超过六千万次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在医学和脑科学等领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1 实验原理
1.1核磁共振与自由感应衰减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B0作用下产生分裂获得附加能量Em=?μzB0=?γ?mB0,若m=1/2或-1/2,则在外磁场作用下核能级分裂成两个能级,
ΔE=γ?B0
如果此时在与B0垂直方向加上频率为ν的交变磁场B1,此交变磁场的能量量子为hν,当hν=ΔE就会引起核能态在两个分裂能级间的跃迁,产生共振现象.此时共振频率
ν0=γB0/2π
实验中能观测到大量原子核组成的宏观磁矩,将物体放在外磁场内便会出现空间量子化而表现出宏观磁性.总的宏观磁矩M0与B0方向一致,在x、y方向分量为0.若某因素(如外加射频场B1使M偏离z轴,总磁矩M将绕z轴以拉莫尔频率ω0旋转并逐渐恢复到平衡态,如图1.1.如果射频脉冲B1使M与Z轴成90°或180°,则称该脉冲为90°或180°脉冲.
图1.1 射频脉冲与磁化轨迹 图1.2 自由衰减信号
在y轴上放置接收线圈,因为90°脉冲使M在y轴上最大,有一个频率与进动频率相同的感应信号产生,其振幅的包络线与总磁矩在x-y平面上的分量有关,是一个指数衰减信号,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ree Inductive Decay,FID),如图1.2.显然180°脉冲不会有FID信号.
核磁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 是吸收射频脉冲能量后的自旋核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并以相同频率的射频辐射形式退激发的过程.从微观角度看弛豫时间的机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旋磁矩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使M逐渐恢复到M0,称为自旋-晶格弛豫,以弛豫时间T1来表示;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它导致M的横向分量Mxy逐渐趋于0,以弛豫时间T2表示.
1.2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物质在持续施加的射频场中产生核磁共振时,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的吸收峰,这属于稳态的核磁共振现象.如果用脉冲的方式施加射频场,通过测量脉冲核磁共振中的自旋回波信号,可以得到物质核磁弛豫过程中更为丰富的物理性质.
核磁共振成像就是将核磁共振信号所反映的核密度以及弛豫时间T1和T2的空间分布显示成图像.从独立的核磁共振信号到成像,关键是必须对信号进行空间编码.为了在信号中包含空间位置的信息,必须在均匀外磁场上叠加一个空间线性梯度场B(x,y,z),其方向与均匀静磁场B0的方向一致,大小数值是空间坐标的线性函数,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位置共振信号的空间编码.针对不同的需求,核磁共振成像空间编码的方式有很多种,相应的对样品施加的梯度磁场脉冲序列也各有不同.但其最基本的宗旨和原理都是一致的.在本实验系统中,x方向的梯度场用来实现样品成像横断面的选择(称为选片),y方向的梯度场用来实现在y方向上对信号的频率编码,z方向的梯度场用来实现在z方向上对信号的相位编码.经过空间编码后的信号,通过二维傅里叶变换后就得到核磁共振信号的二维分布函数,从而得到了样品的二维核磁共振图像.
2 原理性实验
2.0实验系统
图2.1 NMI20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
NMI20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图2.1)的工作原理:在计算机(脉冲序列)的控制下射频信号在波形调制信号的调制下形成需要的形状,送至射频功放系统进行功率放大后,经过发射线圈发射后激发样品产生核磁共振.
在信号采集期间,射频线圈感应到FID信号,经过数据采集与模数转换送入计算机处理.在二维核磁共振成像序列中,还需要从脉冲序列发生器中发出三路梯度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