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叶外形审评
第一单元 茶叶知识 一、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中国俗语历来有开门见山七件事: 在中国、在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做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做一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因此,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也有人说,茶香乃中国之国香。这些我们可以由“茶”字的演变、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茶文物(人、物、具、树、书、诗、画)看出: 比如: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最初为药用。(湖南茶陵有神农炎帝墓与神农庙,现置为炎陵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成书的国家。见到茶名“茶”字字形的第一部字书是《尔雅》(公元前2世纪);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其作者是陆羽(公元前758年左右)被称为茶祖。 茶的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 茶叶、可可、咖啡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而茶叶被称为世界“饮料之王”。 饮茶进程,茶类的产生、发展、演,茶文化的传播均是与茶叶生产相结合的。茶叶由开始的咀嚼鲜叶,而后生煮羹饮,再到晒干收藏,唐代便有了蒸青做饼,到宋代便创制了蒸青散茶,同时开始萌发了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以至成为今天的茶类。茶叶从原来的奢侈贡品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随着茶品的的日益丰富与考究,逐渐形成了茶艺与茶道。 茶的传播 进入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茶叶的发展迅速。当今世界,有160个国家,30亿人口在喝茶,产茶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茶园面积达250多万公顷,茶叶产量300多万吨。茶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产业。 二、茶树适应的生态条件 气候条件中与茶树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温度、光照和水分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秋末冬初,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茶树地上部分就如休眠状态,停止生长。 根据科学分析,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是靠光和作用合成的。但就茶叶品质而言,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故有利于制成香浓、味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厚而滋味强烈的红茶。 茶树是一种既喜水又恶水的作物。茶树的立地条件,应以地下水位较低的平地、丘陵或缓坡山地为佳。茶树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90%,空气相对湿度为70%以上,最适宜茶树生长。 三、茶叶的命名与分类 依据产地名称和茶叶的外形特点相结合而命名 黄山毛峰、高桥银峰、古丈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 依据产地特点而命名 西湖龙井、南京雨花茶、武夷岩茶、普洱茶、洞庭春 依据茶叶外形特点而命名 湘波绿、翠螺、碧螺春、银针白毫、龙须茶、竹筒茶、饼茶、黑砖茶 借用茶树品种名而命名 大红袍、铁观音、肉桂、黄金桂、水仙、佛手、毛蟹 借用历史典故而命名 仙人掌茶、周打铁茶、文君嫩绿、湘妃茶 以果味或功效而命名 猕猴桃茶、荔枝茶、柠檬茶、罗汉果茶、戒烟茶、减肥茶 茶类的划分 目前,茶叶同行普遍从茶叶初、精加工工艺的不同和工艺技术原理的差异,生产不同的产品,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部分。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液态饮料茶、低咖啡因茶、粉茶、浆茶。 基本茶类的划分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红茶属于发酵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黄茶属于微发酵茶、白茶属于轻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类。 茶叶推荐-审评技术 一、茶叶选购方法 二、茶叶审评与茶艺品茶的区别 茶叶选购方法: 确定自己欲购的茶类后,究竟怎样区分各种茶的花色、等级及另外一些品质指标呢? 一般先从特色、价格等方面考虑, 通过感观辨别进行判别。 一摸: 以手触摸,可判别茶的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足够: 选一茶条,以手轻折易断。 断片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一研即成粉末。 干燥度不足:茶不宜长时间保存 手捻不成粉末,只成小碎粒。 购买后加以干燥(如:放进微波炉稍稍微加热) 判断茶叶含水量的感官标准: 含水量 手感 手捻 嫩梗 茶香 5% 很刺手 即成粉 轻折即断 干香高。 7 % 感觉刺手 即成粉 轻折即断 香气充足。 10% 有些刺手 有片末 稍用力可折断 香气正常。 13% 微感刺手 略有碎末 用力可折断、但梗皮不脱离。 二看: 将茶放入样盘中(若无,可以白纸代替),双手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