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彩陶的衰落
第六章 彩陶的衰落期
一、齐家文化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在洮河西岸。 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首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此后的数十年中,陆续有重大发现,其中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于齐家坪,该遗址因此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东部,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以及宁夏南部,分布非常广泛,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年—4200年,下限可到3800年—3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在马家窑文化衰退的同时,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并最终取而代之。
文化特征
铜器的大量出现、冶铜业的迅猛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铜器的种类还有斧、刀、匕、镰、锥、环、钏及最早的铜镜。最大的铜器是齐家坪出土的15厘米长的铜斧,器身厚重,刃部锋利。出土铜器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铜器100余件。上述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晚期无疑已步入了青铜时代。
陶器独具特色,制陶业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泥质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有罐、盆、碗、豆、鬲、盏、辈和动物形器物,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三大耳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极少,种类也很少,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齐家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选用硬度较高的石料制作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玉来制作。在钻孔技术方面,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双面钻。璧、琮等礼仪、宗教性玉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其社会发展已临近文明时代的前夜。
齐家文化反映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社会状况。因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出土的器物中可看出,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双大耳器受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而夹砂圜底器又流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从出土铜器的造型和合金成分(砷元素)看,又与中亚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二、四坝文化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口东岸,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凋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当年,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文化特征
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四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铜器大部分由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以及其他合金制品。
北京大学李水成教授曾经出: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
三、辛店文化
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创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