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PDFVIP

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3 1 21 1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3, 21(1): 70−79 DOI: 10.3724/SP.J.1011.2013.00070 10 * 章家恩 ( 510642) 近 10 多年来, 我国在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因此 有必要加以总结。其中, 在理论研究层面, 主要涉及鸭稻共作对稻田养分循环与能、物流特征的影响, 对病虫 害的防控和天敌−害虫动态的影响, 对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控, 对水体环境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土壤肥力特征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水稻生长性状及水稻群体结构形态建成的影响, 对温室气体排 放及全球变化的影响, 对水稻品质、产量、综合效益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利用鸭稻共作控制福寿螺的效果 与机制等领域, 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在技术层面, 主要开展了鸭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直播方式下鸭稻 共作生产技术、免耕抛秧养鸭技术以及其他鸭稻共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4 个方面的研 究展望, 包括鸭稻共作的生态效应与机制及其长期定位研究、鸭稻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研究, 以及与全球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的关联与接轨研究。 鸭稻共作 生态效应 关键技术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 S181; S-1 : A : 1671-3990(2013)01-0070-10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ice-duck farming in China ZHANG Jia-En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A significant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ice-duck farming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Attained theoretic achievements included effects of rice-duck farming on: 1) nutrient cycle, matter and energy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paddy fields; 2)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3) weed communities and control in paddy fields; 4) water environment and aquatic biodiversity in paddy fields; 5) soil fertility and soil biodiversity; 6) rice growth and canopy structure; 7)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globa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