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阅读——提升人生高度
经典阅读——提升人生高度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泛滥图书丰富的时代,也有可能是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一方面,国学热、读经热风起云涌,百家讲堂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国人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冷漠。经典阅读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就呈现出令人尴尬的局面,为此,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它的来龙去脉,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
一、经典阅读,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
上个世纪初,在我国文化界,“中国文化虚无论”曾甚嚣尘上。我国曾是一个文化强国,汉唐雄风是当世时代的最强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一个亚洲文化圈,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屡次失败,由一个泱泱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败绩,让文化界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出了问题?鲁迅、李大钊等文化巨匠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承了近五千年的汉字,也背上了难识、难记的罪名,要用拼音文字取而代之。
但也还有一批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国维等认为:一个民族的消亡是它的文化的消亡。他们逆潮流而动,力主发扬国学传统,培养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人才,为中国新时代创造新文化。清华大学于1925年创办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是研究院四大导师。共招生四届,毕业74人,其中徐中舒、姜亮夫、王力、陆侃如、蒋天枢等等,日后都成为我国20世纪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
清华国学院的意义在于:弘扬国学,提倡经典,奠定了中国近现历史的学术传统,为文化守护了她的灵魂。
二、经典阅读,呈现出最优雅的人生姿态
李宁、刘璇的体操展现人类的体形之美,姚明、奥尼尔的篮球展现人类的力量之美,刘翔、罗伯特的跨栏展现人类的速度之美,我们不禁感叹,人类无疑是一切生灵中最适合各种姿态的动物,但是,在这些姿态中,最优雅的姿态莫过于读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因被温家宝总理和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演讲时引用而为世人熟知。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原来志不在学问而在军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张载二十一岁,范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张载至延州上书范仲淹,提出自已的九条军事主张。范仲淹看后极为赏识,但为了成就他更大的前程,劝他读儒家经典,弃武从文。张载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告,回乡读书。从这年起直到三十八岁,张载一直埋头于治学读书,先读《中庸》后求《六经》,从而形成自己理学学说。
熙宁二年,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张载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遂渐与之发生激烈冲突,为避祸,于是辞官回到横渠,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终成理学大儒。(《张载年谱》,张世敏撰)
若热衷于军事,张载的成就不会超过范仲淹;若痴迷于政治,北宋历史上也许又多一场“乌台诗案”的悲剧,但张载退而读书做学问,所以,是经典阅读成就了张载作为理学大儒的人生高度,“横渠四句”最能表达儒者的襟怀,也是一个儒者最美的人生姿态。
其实读书不仅丰富人的内心,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外形。沈从文,由一个剽悍的湘西军人成为温文尔雅的先生;吕蒙由一个目不识丁的军人,成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儒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刘伯承戎马倥偬中翻译《战争论》,哪怕是偏远的农村、封闭的客家土楼,依然坚守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三、经典阅读,快餐文化下的阅读选择
而今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国人用于阅读的状况却更令人担忧。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而韩国人均的阅读量是11册,日本是40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陈晓明认为:“这恐怕和我们所处的高速发展的时代有密切联系,这个时代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文化也不例外。当下的文化在这种求新求变的潮流下,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主义的模式。”(《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陈晓明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阅读指向日趋功利化,于是乎理财、养生的信息广受关注,厚黑学、关系学成为焦点,而关乎修养、关乎心灵的书籍则少有人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