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台中教育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解-台中教育大学

中小學生對於物質化學性質之分類的迷思概念--以「溶解」為例 許良榮 彭煜堯 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系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針對中小學生之「物質化學性質之分類—溶解」概念,發展雙層試題(two-tire)之評量診斷工具,以做為教材設計、課程發展以及科學教學的參考指標。研究程序首先為前初探性(pre-pilot)的紙筆測驗,初步了解學生可能存有的概念之後,進行個別晤談,由個別晤談的結果之分析,再進行雙層試題之設計以及效化。由雙層試題施測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物質是否能互相溶解之分類,存有不少的迷思概念。而且學生可能同時持有以密度大小、是否為油性或其他理由做為分類判斷的依據,因此如何診斷學生的多重概念或競爭概念,並審慎考量學生的概念會受到情境(如試題選項)影響的不穩定性,是未來試題修訂時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字:溶解、迷思概念、分類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心理學上「分類」(Classification)是重要的認知能力,Rosch等人(1976)指出人們在環境中會將物體加以分類,形成類別系統(category system),組織大量訊息於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中,並藉此而引導他們的推理過程。目前科學教育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對於學生「分類」概念的研究,大多專注於動植物的分類(如Trowbridge Mintzes,1988;Braund,1991;黃達三, 民83;莊志彥、蘇育任,民88),對於學生在物質科學的分類概念之研究相當少見。但是物質的性質與辨認,以及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中小學科學教學中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教育部,1996)。由文獻研究顯示學生在物質之化學性質的迷思概念相當多,例如Biddulph Osborne(1983)以晤談研究38位九、十年級學生對於金屬的觀念,研究顯示學生對於何謂金屬所持的理由相當多樣性,例如重量、光澤顏色、軟硬程度、磁性….等等,有40%學生認為金屬可以被磁鐵吸引,有55%學生認為奶粉罐子上的鋁片因為可以彎曲所以不是金屬,顯示學生對於金屬的特性具有迷思概念。其他如酸鹼概念(Nakhleh Krajcik,1991);燃燒概念(BouJaoude,1991);物質的粒子性質(Harrison Treagust,1996)….等等。顯示有關化學性質的迷思概念相當值得科教學者、課程設計者與師資培育者的注意,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學生在各項化學性質之概念的差異,並建立不同年級學生在這些迷思概念的發展,以做為教材設計、課程發展以及科學教學的參考指標。本研究目的即為針對中小學生之「物質化學性質之分類—溶解」概念,發展雙層試題(two-tire)之評量診斷工具。 二、文獻探討 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一種分類的過程與結果,因為「概念」是一種象徵的建構(symbolic construction)以用來代表外界事物的共同性。換言之概念所以形成,是由於我們能夠對外界的事物進行歸類(categorization);把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以與不同類的事物在理念上分開(鄭昭明,1993)。而以學習的觀點而言,使用「類別」(category)具有節省記憶、減少需要學習的事物..等等之優點。對於「分類」能力的認知發展,Inhelder Piaget(1969) 對2159位兒童所做的研究中發現;兒童要到七、八歲以後才漸漸開始發展分類及排序的認知結構。其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的分類表現,可大約分為三個階段:(一)第一階段(二歲至五歲半):兒童把認為有關係的放在一起(collective Objects),但沒有固定的特性以決定物體應屬於那一個集團(collection),而且知覺(perception)主導了分類的操作。亦即在進行操作時沒有一般性計劃 (general plan),只是隨自己的需要把物體加以排列集合;(二)第二階段(五歲半至七歲):兒童根據「相似性」分類,兒童會把所有物體加以歸類,能利用物體的同一屬性(attribute),並逐漸形成階層(hierarchy)分類;(三)第三階段(七歲至十一歲):兒童不但能作階層分類同時也瞭解階層之間的關係,但是他們只能操作真實物體的分類問題,而不能操作假說性的物體(hypothetical objects),到了形式操作期兒童才能進行假說性物體的分類。 由文獻研究顯示學生在「溶解」之化學性質有不少的迷思概念。例如Driver Russell(1982)研究8~14歲兒童,近三分之二的兒童,認為溶液的重量會少於糖加水的重量。Andersson(1984)以相同的問題研究15歲青少年的概念,結果超過半數有相同的迷思概念,他們所根據的理由有:(1)糖溶解後消失了;(2) 混淆了體積和質量的觀念;(3)糖仍然存在,但是變輕了。Driver(1985)則指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