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八年六月十六日
目 录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2
(一)指导思想 2
(二)指导原则 2
二、规划目标 4
(一)安徽省发展战略定位 4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5
(三)土地利用目标 5
三、主要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 9
(一)主要用地结构调整 9
(二)主要用地布局调整 10
四、用地分区与空间管制 18
(一)用地分区与管制 18
(二)市级土地利用调控 21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2
(一)规划实施法律措施 22
(二)规划实施行政手段 22
(三)规划实施经济手段 23
(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23
(五)公众参与机制 24
前 言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编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大纲主要明确2006—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和调控指标,提出土地利用的区域划分和分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20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年为2010年,目标年为2020年。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机制;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土地资源保障。
(二)指导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从稳固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加快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3、统筹各业各类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依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合理配置各类用地,构建生态文明的城乡环境。
5、可持续利用原则
按照安徽“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目标
(一)安徽省发展战略定位
1、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之一。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进程中长三角经济辐射的重要枢纽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按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减少相挂钩的原则,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迁并整合农村居民点,复垦部分腾空的农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旧城区改造,合理调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挖掘用地潜力,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4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8.66%;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加快淮河流域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沿江和沿淮湿地、皖南和皖西水源涵养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矿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加强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皖河上中游、大别山五大水库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 着力皖北、皖东地区全省优质粮仓和集中连片的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建成两淮亿吨煤炭基地,建设顾桥、丁集、潘北、杨柳、刘庄、板集等煤矿发展坑口、港口、路口电站,建设淮南、沿江等大型电站加强东向通道、沿江和跨江综合通道、合肥辐射通道、皖南旅游通道、煤炭运输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通道建设,建立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