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张季鸾及《大公报》公共领域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季鸾及《大公报》公共领域构建

张季鸾及《大公报》公共领域构建【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条件的分析,探讨张季鸾是如何站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立场针砭时弊,批评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从而构建了《大公报》的公共领域的,并且指出了《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的经验给现代传媒的启示。 【关键词】张季鸾 爱国知识分子 《大公报》 公共领域 一、《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 1、时代的要求 回顾20世纪初中国报业的发展概况,政党报纸“自怀党见,而拥护其党”;商业报纸“并无言论,遑论独立,并无主张,遑论是非”,举国报业“大抵呻吟憔悴于权力、财力两重压之下,岌岌不可终日”。而动荡不安的时局呼唤着一个能担当传播新闻,发表时事评论,形成公共舆论的平台的出现,《大公报》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1962年,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定义,即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自从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9月1日接手《大公报》起,提出了办报宗旨“四不”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将报纸定位为社会的独立的舆论机关,不依附于任何党派,为《大公报》独立发表言论创造了条件;从社会条件来看,市民社会的发展是公共领域存在的基础。民国初年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孕育了市民社会的雏形,也即胡绳晚年所提到的“中间势力”。②何谓中间势力,胡绳认为是有着私人空间和私人利益的社会阶层,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在人数上,中间势力占据了大多数。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与监督,从而形成公众舆论,以影响国家权力机构的决策。③而这一中间势力的崛起为公共领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张季鸾与公共交往 哈贝马斯曾说,在公共领域的多种形态之中,“在机制上,它们拥有一系列共同的范畴,首先要求其具备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这种社会交往的前提是社会地位平等,或者说,它根本不考虑社会地位问题。”④从张季鸾与国民党、共产党的交往中可看出这样一种平等观。张季鸾交友遍天下。在报社时,无论白天晚上,送往迎来,会客不绝,大多是与政治有关的人物,同他谈论时局和各种社会问题。⑤正是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交际能力保证了其评论能够切中要害,形成广泛的影响。 3、《大公报》的独立性 《大公报》经济上的独立性,政治上的中立是其构建不受国家干扰的公共领域的前提。吴、胡、张三者的结合,使《大公报》的独立性与生存发展性得到有机协调。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管理运营)、张季鸾的评论,呈现出作为一个职业组织所拥有的基本特质,包括报馆独立的经济基础,规范的职业运作发展机制和从业者的职业认同。⑥经济上的独立性是其政治上独立的保障,《大公报》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引导公共舆论。 二、《大公报》如何构建公共领域 1、站在爱国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针砭时弊 纵观张季鸾的一生,爱国思想贯穿始终。早年留学日本时,他就树立了“新闻救国”,“言论报国”的理想。⑦抗日战争时期是《大公报》的鼎盛时期。时代的浪潮将张季鸾推向抗日战争烽火的第一线,张季鸾站在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针砭时弊。 张季鸾的社评曾对改变“西安事变”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接到“西安事变”这一消息时,撰写了《西安事变之善后》的社评,开宗明义的指出:“解决时局,避免分崩,恢复蒋委员长自由为第一要义”,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讨伐张学良》;张季鸾接着发表第二篇社评《再论西安事变》,提出应避免战祸,望全国人士俱竭尽能力;后又写了第三篇社评《给西安军界的一封信》,给予东北军以深刻的同情,肯定了蒋热忱为国的精神与其领导全军的能力,在接下来的8天里,张季鸾又连续创作并发表了八篇社论,论述了“西安事变”可能产生的影响,不断强调“祖国利益高于一切”。⑧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季鸾在《大公报》开辟了两个专栏,一是“明耻”,二是“教战”。前者由王芸生等编辑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系统讲述中国屈辱历史;后者由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主编,专门刊登军事知识,帮助国人提高掌握战斗的本领。⑨ 哈贝马斯在描述中国公共领域的功能时曾指出其一即为“讨论公共事务,产生公众舆论,形成公众意见,进而影响公共决策。”⑩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大公报》成功地诠释了这一功能。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他将报纸完全贡献给了国家,为抗战服务,及时的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影响事件的走向,成为全国人民的舆论中心。 2、捍卫公共利益,监督公共事务 张季鸾曾在《无我与无私》中指出:“根本上说,报纸是公众的,不是我的。当然发表主张或叙述问题,离不了我。但是要极尽客观的探讨,不要把小我夹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