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声甘州》看柳永词写景及抒情分离性.docVIP

从《八声甘州》看柳永词写景及抒情分离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八声甘州》看柳永词写景及抒情分离性

从《八声甘州》看柳永词写景及抒情分离性摘 要:柳永这首《八声甘州》写的意境开阔,笔力苍劲,久经传诵,但有所抒之情与所写之景之间分离的缺陷。这一点,在他的《夜半乐》等词中也有反映。写景与抒情结合的不够浑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柳永作品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八声甘州》;写景;抒情;分离性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04-02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这首《八声甘州》写的意境开阔,笔力苍劲,久经传诵,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王国维曾言:“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①(《人间词话》补遗)应该说,评价是相当高的。尤其为人所称道的是词的上阙,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就连苏轼看了之后都忍不住发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的感慨(赵令畴《侯鲭录》卷七)。此词分上下两阙,上阕主要摹写景物,由暮雨,大江,霜风,关河,斜阳,衰草等景象构成了一副登高望远所看到的画卷。下阕由“不忍”领起,描绘了一位在外游子漂泊无依的感慨,尤其是“想佳人……正恁凝愁”几句,化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以女子思游人的角度写游子思乡,角度新奇巧妙,提高了词整体的艺术水平。 但是,尽管历代评论家对这首词褒处居多,但依然不能掩盖其中的瑕疵:所抒之情与所写之景之间是分离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之所以不见唐人高处,在于写的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于登高之中一吐积郁之气,总的来说,境界是阔而大的。上阙全系写景,铺叙登高所观景致。以王国维的意境学说来解释,至最后两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以我观物,故物与我皆著我之色彩”,情在景中,本已极妙。词至下阙,柳永却全系抒写游子之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语义甚明,不难理解。但最后几句笔锋一转,转向乡中女子内心细腻的世界。读罢全词,不仅使人产生这样的疑惑,对着“红衰翠减”的景致与“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固然可以引起人的思乡之感,对着“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雄壮山河,难道能直接与羁旅之感相联系?未免显得有些牵强。而由“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想到“想佳人,妆楼颙望”,这种思维是符合词人抒情的线索的,汉代《古诗十九首》即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以长江水来写两地情人的相思。但是在这首词中,“想佳人,妆楼颙望”,与“惟有长江水之间”,却又隔了数句。给人一种情与景分离的感觉。 登高悲秋之时,抒发浪子思乡之慨,自古以来不是没有。宋玉在《九辨》中就曾写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②。但一个共识就是:情由景发。钟嵘在《诗品》序一开头就说过:“气以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可以先于景,但必须通过适当的景来抒发出来。例如杜甫的《登高》诗,由猿啸和归鸟、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情自然流畅,不露斧凿,以描绘所观之景来达到“展其情”“骋其意”的目的。再如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虽然在书写此文之前,柳宗元已经有了因贬谪而产生的凄凉悲感,但是须当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致,才会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情绪,情与景紧密结合,给人一种不得不发的感觉。而在柳永的《八声甘州》之中,柳永并没有唐人那样浓烈的不得不发的情感,因而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加上情与景分居上下两阙,写景的上阕和抒情的下阕是分开的,虽然下阕之情也是由上阕之景得来,但是由于慢词字数较多,节奏较缓,因而作品中的情与景很难做到浑融一体。 当然,柳永词中也有情景结合的极好的。我们来看他那首著名的《雨霖铃》。从“寒蝉凄切”引起的上片来看,描写的景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但就写景来看,是写的极妙的。与《八声甘州》一样,全系用景语抒发情语。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这里,柳永用了点染法。“所谓点染,类似于议论文中的总说和分说。点,是总说;染,是分说”③。的确,光靠“点”,无法做到使景物有感情的光彩,达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点”“染”结合,以具象的景物来写抽象之情,才能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雨霖铃》的下片就是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情语之后,紧接着加入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