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范仲淹家族迁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作者:陈良学杨健? ? 美籍华裔学者谢廷玉在《客家的起源》一文中说:“客家是指居住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的一个特殊的族群,他们说着相似的方言,他们的特性和风俗也非常相同”;“在某些地区客家人占据了全部农村,”“在某些部分客家人散居的地区,他们定居在高山地区……也分布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带。”“他们的海外移民定居在日本、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英属北婆罗州、巴达维亚、锡南、沙巴、纳塔尔、德兰士瓦、西印度群岛、古巴、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南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因此,客家的一条线环绕了世界。”①近年来,客家学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战乱、灾荒或官职升调等原因而举家南迁,定居闽、粤、赣诸省,以后又再播衍各地。此外,还有因子孙昌炽而鼓励后代向外拓展,创家立业,繁衍播迁的。因此,到今天研究时,多从族谱出发,探寻客家姓氏渊源。从这些渊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迁徙的大体经过。2001年2月,陕西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的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此谱详细记载了范氏家族的源流、支系以及范仲淹四个儿子及其子孙后代繁衍迁徙各地的情况,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板块文化交融以及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该谱记载的族系分支涉及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这对于研究客家民系的形成,论证移居陕南、川北、鄂西等地客家群体与闽粤赣地区客家祖地的共同文化特征,特别是揭示至今鲜为世人所知的陕南客家族群,更是弥足珍贵。“窥一斑而见全豹”,本文谨以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所展示的史料为主线,同时参照辽宁、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发现的不同版本的范氏族谱及有关史料,揭示范氏家族向全国各地迁徙的过程和脉络,证明范氏家族的若干分支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以此证明三明市所辖地区在客家人几次迁徙过程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一范氏源于晋国,自周汉诸朝,延至于今,相继二千余年。先世乃尧帝裔孙杜氏之后,周封为杜伯公,亦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长男显叔奔晋,晋君委以士师(法官),其后子孙以官名为姓,是为士氏。至显叔第五代孙士会,名大禄,字柏元,号武子,为晋国大夫。春秋时,武子历辅晋国五君而主盟诸侯,因功受赐国爵,加封大博,执掌国政,周定王十五年(前592年)封高平候,以食采于范田为氏,乃有范氏。其望出高平,因以“高平堂”号之。②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修纂和刊印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嗣孙范翼有撰序,原本九卷,由于历经风雨沧桑,辗转藏匿,今仅存残本八卷,卷内尚存宋绍兴元年(1139)、绍定二年(1229)、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景泰元年(1450)、正德八年(1506)、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十三年(1758)等年代修纂谱序。由于鼠咬虫蛀,谱序及世系文字多漫漶残损,部分残破难辩。经对谱目残片及残存书卷进行拼接考证,初步了解本谱所记载的范氏族系有:历代世系;茗山庄世系(包括如仁公世系、如义公世系、如信公世系)、杨桥庄世系;长岭世系;泉塘桥世系;横山世系;王家贩世系;白杨林世系;金范世系;谭祈世系;陈家庄世系等。可见范氏家族的门系之庞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指出,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了逃避战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颖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第二次南迁,由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迫使中原各地人民不得不分头向南方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留居福建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人组织力量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族入主中原,在抵抗清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陕南、鄂西北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即是第四次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以太平天国为主线的国内革命战争,导致平川人口的大量走死逃亡;山区人口猛增,然而生产生活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纷纷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