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剔犀-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剔犀-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精 品 鉴 赏 漆器艺术中的瑰宝———剔犀 史爱 杨静 一、何谓剔犀 是,“此制源于锥毗,而极巧致,精复色多,且厚用款 刻,故名。”这告诉我们剔犀是从更早的“锥毗”发展 剔犀,是漆器工艺的一种,属雕漆工艺中的一 出来的。二者的差别是“剔犀”比“锥毗”“精复色多”, 个分支。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色交替”(多以红、黑 即反复积累起来的不同颜色漆层要多,而且“厚用 漆层叠而成)或“三色更迭”(朱、黄、黑),在胎骨上 刻款”,由于工具的不同,“锥毗”使用锥子刻画出花 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的厚度(每一色层 纹,花纹浅而细;而剔犀的花纹是用剔刀深刻在漆层 都有若干道漆漆成,各漆层薄厚不一),然后用刀雕 中,能更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漆层所显露的花纹。因 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 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唐漆甲是剔犀尚未定型,而近似 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 锥毗的一种做法。“锥毗”可以追述到三国时期吴国 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另外,剔犀虽 的朱然墓。朱然墓出土了一个戗金方盒,上面的纹 属雕漆范围,与单色的剔红漆器相比较,色彩比较 样是用锥划出来的,不是用刀,但形成了剔犀的一个 丰富,而剔刻的内容却相对来说比较古朴单一,它 雏形。这个雏形的专业术语叫“锥毗”。而锥,就是类 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 似纳鞋底用的锥子一样的工具。 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 从露出不同漆层这一技法工艺来看,剔犀漆器 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 与犀皮漆器工艺也是有近似之处。只是犀皮在大面 变化的装饰效果。所以,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 积上进行打磨,它的花纹好像是自然形成的;剔犀则 雕”,在日本剔犀也称“屈轮”。剔犀可谓是漆器艺术 是用刻刀剔刻花纹,故形成的是图案花纹而已。而 中的瑰宝。现在,山西省新绛县依然保留了这一传 犀皮工艺在唐代就已有,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剔犀工 统漆器艺术。 艺产生并成熟之前的参照工艺。二者特点都是在漆 胎髹涂不同色彩的漆层,但技法处理有所不同,一个 二、剔犀技术的萌芽 追求的是平面的肌理效果,另一个则是追求立体的、 剔犀是中国漆器文化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其 凹陷的肌理效果。由于犀皮是漆层漆到一定厚度摩 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最早的剔犀实 擦出来的,没有使用刀具去做花纹造型;而剔犀除了 例,英国人加纳(H.M.Garner)认为是斯坦因(M.A. Stein)在米兰堡(FormMiran)发现的唐代(公元8世 纪)的皮质甲片(见H.M.Garner:chineselacquer, 1937,london)。据斯坦因的描述,可能用骆驼皮制 成,各条片均为长方形,大小不一,两面髹漆,有的多 至七层,以朱黑两色为主,也施暗红、棕褐及黄色漆。 甲片上的花纹有同心圆圈、椭圆圈、近似逗号形及 倒置的S形花纹,是用刮擦的方法透过不同的漆层 取得的。从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在剔犀产生 或成熟前最早的例子中,没有深刻剔沟的痕迹,制 作过程仍然没有使用刻刀。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点 图一 北宋的心形剔犀圆盒 68 文物世界 wwsj 2009.6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