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主义话语生态哲学与文学批评.doc
簡體原錄:/ShowClass.asp?ClassID=4
生態主義話語:生態哲學與文學批評
陳 劍 瀾
?
(本文全文原載王甯主編《文學理論前沿》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注意:轉錄共有三部份)
(一)
生態主義(ecologism)是1970年以後在西方社會興起的一種強有力的政治話語。儘管生態主義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甚至更早,但只有在當代世界的處境中,它才具有實質的政治意義。1980年動物權利論者雷根(Tom Regan)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動物正當(權利)與人類錯誤》(Animal Rights, Human Wrongs)。如今,在許多場合,“生態正當”與“人類錯誤”差不多已成為兩個水火不容的斷語。前者表示一種以人與非人類世界的交互影響為著眼點、以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為目標的價值追求,後者則意味著一種人類沙文主義的僭妄。在當代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生態”(eco-, ecological)冠名的學科、學說或主義數不勝數,如生態哲學(ecophilosophy)、生態神學(eco-theology)、生態政治學(ecological politics)、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生態人文主義(ecological humanism)、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等等。本文擬對生態主義話語的核心部分——生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政治意向進行分析,附帶論及生態主義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實踐即生態批評(ecocriticism)的若干問題。
一、生態學時代
20世紀初,美國環境保護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平肖(Gifford Pinchot)和繆爾(John Muir)[i]就為何保護自然環境發生過一場爭論。分歧起于一項在毗鄰加利福尼亞州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赫奇?赫奇峽谷(Hetch Hetchy Valley)修建水庫的計畫。該計畫擬淹沒赫奇?赫奇峽谷以解決三藩市的供水需要。平肖支持修建計畫,認為在峽谷築壩可以向數百萬人供水,符合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繆爾則反對這項計畫,主張峽谷應當受到保護,免遭人類活動的破壞。這是以平肖為首的資源保護運動(conservation movement)和繆爾領導的自然保護運動(preservation movement)的一次正面交鋒[ii]。雖然1914年美國國會終於批准了這一計畫,但兩種立場的爭論至今餘波未了。爭論的焦點在於:究竟是為了人類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自然界本身的價值去對待和保護環境?在自傳《開拓疆土》中,平肖把資源保護主義定義為“一個從人類文明角度出發的基本物質方針”,“一個為了人類持久利益開發和利用地球及其資源的政策”[iii]。其主導原則是,公共土地應當服務於公眾需要並為公眾所用。保護森林土地是通過科學管理,使之為全體公民明智地使用和掌握。“林業政策致力於保護森林,不是因為它們是美的……也不是因為它們是荒野野生生物的避難所……而是因為我們可以用以建造繁榮的家園。”繆爾則認為,資源保護主義把所有自然資源僅僅當作供人使用的商品來對待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堅持為荒野的精神、審美價值以及其他生物的固有價值辯護。自然保護主義力圖使自然環境免受人類活動的侵擾,其目標是保護荒野原生的、未受破壞的狀態[iv]。這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兩種截然對立的思想。前者通常被稱為技術中心論(techno-centrism),後者被稱為生態中心論(eco-centrism)。
現代環境主義的發展始終與這兩種模式的衝突糾纏在一起。1962年,卡遜(Rachel Carson) 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該書以驚世駭俗的筆調描繪了濫用農藥對人類環境的毀滅性影響,提出人類應與其他生物相協調、共同分享地球的思想。《寂靜的春天》的問世被認作現代環境主義運動開始的標誌。作者對工業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激進批判立場,招來美國主流知識界的反對,導致了長達十數年的爭論。在此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從不同視角表達了對環境危機的實質及其克服前景的認識,分歧之大,幾無調和的可能。而且直到今天,此類分歧也遠遠沒有消除。不過,從主導思想的變化看,四十年的環境主義運動仍可明確分為兩個階段。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儘管荒野保護組織提出過“為荒野而保護荒野”(wilderness-for-wilderness’-sake)的主張,儘管也有人對技術中心論進行過顛覆性的批判,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思想更接近平肖而不是繆爾。1970年4月22日,來自許多國家的人在美國經歷或參與了第一個“地球日”的活動,活動的主題是嚴肅地反省地球環境狀況。這是環境主義者在公眾面前的一次集體亮相,雖然公眾並沒有報以預期的熱情。此後,由於斯德哥爾摩等一系列國際環境會議的召開,在美國媒體的鼓噪下,“生態學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