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水照先生与宋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2013年八十庆寿
李贵:王水照先生的宋代文学研究;
慈波:王先生与中国古代文章学;
侯体健:王水照先生的钱锺书研究。
▲前沿问题
学者——学术史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前沿问题本身:具有历史性
【学科内的研究积累或瓶颈//时代风气、思潮等】
一,起步:“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一个并非偶
然的机缘”
1958年国庆前夕,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出版
“宋元编纂小组”负责人【执笔“苏轼”一章】
▲“把红旗插上了中国文学史的阵地”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术
目的:一切学术领域纳入当代意识形态
共和国第一代学人:以“批判”为起点的“新兵”
(王先生入学不久,学生批判林庚;复旦批刘大杰)
【代际转换: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学人的知识结构】
▲“大跃进”在“学术思想战线”的产物
《战斗的集体——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毕业纪念》,1960年,北京。
5570余册古典作品和作家专集;
840余篇文艺理论和专题论文;
前后11年期刊500余册;
访问在京专家、查阅北京的馆藏图书……
【超负荷学习的大学时代】
▲文学史书写:深刻的矛盾
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主席:“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人民性”标准
王瑶1956年《谈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第一阶段:白居易、杜甫、《水浒传》受到肯定;
第二阶段:李白、陶渊明、《红楼梦》
“不与统治者合作”、“反对封建婚姻”……
——曲折地到达“人民性”
第三阶段(预期):李煜、苏轼、《三国演义》
“不敢去碰”
操作方式:基本否定,逐步肯定某些“精华”。
文学史编纂工作的实践要求:基本肯定,剔除明显的“糟粕”。
书写结果:概论性、评价性文字——“左”
具体内容(作家、作品、线索)——基本遵循传统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959年何其芳“中间作品”论
(“同情人民”//“反对人民”)
文学史的丰富内容对狭隘批评标准的必然突破!
二,在钱锺书与何其芳身边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研所
▲1960年以后的治学范围
1,苏轼研究
北大《中国文学史》(1958初版、1959重版)
社科院《中国文学史》
“苏轼”章
2,宋词研究
1960年10月《也谈姜夔的〈扬州慢〉》
1961年《谈谈宋词和柳永词的批判地继承问题》
3,宋文研究
1962年《宋代散文的风格》
1963年《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理论、历史、现状
批判继承;讨论争鸣——问题意识
“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宋文总体风格)
《宋代散文选注》编写工作
三,从“拨乱反正”到“中年变法”
▲“拨乱反正”
1978年《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
《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
【“拨乱反正”——1,文献考证之学渐盛;
2,强调“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回归“心爱的文学”
编注《苏轼选集》(1984年初版)
钱锺书评:“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
1984年《唐宋文学论集》(齐鲁书社)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
《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
1985年《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
1985-87日本访学,所获: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1988年《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中年变法”
标志:1989年《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政治人物——文学家——文化巨匠
【八十年代“文化热”;从“文学”突围】
【1989:“文化”反思:社会、政治批判——学科建设】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
▲1989年以后的“个性化”论题:
1989年《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
1991年《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
1992年《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
1994年《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之关系》
1996年《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1997年《“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宋代文学通论》绪论)
1998年《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
1999年《“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
▲北宋文人集团研究
2013年FI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