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之规范.docVIP

附录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之规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录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之规范.doc

附錄一、粒狀污染物不透光率監測設施之規範 (一) 規範內容:粒狀污染物不透光率監測設施之安裝規範、性能規格、確認程序及校正誤差查核程序等。 (二) 名詞定義 1. 粒狀污染物不透光率監測設施:可連續自動監測排放管道排氣不透光率之整體設備包括: (1)採樣界面(Sample Interface):保護監測設施的分析儀,使之不受排放管道排放污染物的影響,有助保持光學表面清潔之界面。 (2)污染物分析器(Pollutant Analyzer):感應排放氣體不透光率並輸出訊號之儀器。 (3)數據記錄器(Data Recorder):持續記錄分析器輸出不透光率之訊號,並具有自動整理數據功能及可供電腦連線傳輸介面之儀器。 2. 透光儀(Transmissometer):監測設施之一部份,包括採樣界面及分析器。 3. 透光率(Transmittance, Tr):入射光線通過介質之百分率。 4. 不透光率(Opacity, Op):入射光線經過介質而衰減之百分率。 5. 不透光率密度(Opacity Density, D):入射光線衰減量之對數值, 6. 尖峰光譜應答(Peak Spectral Response):透光儀光譜應答曲線上最大的光譜應答值。該值即為透光儀最大靈敏度相對之波長。 7. 平均光譜應答(Mean Spectral Response):透光儀有效光譜應答曲線上所有光譜應答值之算術平均值。 8. 檢視角度(Angle of View):由分析儀之光學偵測器,所檢視出之最大輻射角度,輻射強度應大於2.5%尖峰光譜應答值。 9. 投射角度(Angle of Projection):由分析儀燈泡組投射出之最大輻射角度,輻射強度應大於2.5%尖峰光譜應答值。 10.校正誤差(Calibration Error):監測設施量測不透光率值及校正用衰光器不透光率讀數之差。 11.零點偏移及全幅偏移 (1) 零點偏移(Zero Drift):在不作定期維護及修理情況下,連續正常操作一段時間後,零點讀出值與前次零點校正值之差。 (2) 全幅偏移(Span Drift):在不作定期維護及修理情況下,連續正常操作一段時間後,全幅讀出值與前次全幅讀出值之差。 12.應答時間(Response Time):監測設施產生不透光率變化後,至紀錄器顯示訊號達到最終數值95%之時間間隔。 13.操作測試期間(Operational Test Period):不進行維修及調整狀況下,依操作規範操作一百六十八小時之期間。 14.光徑長度(Path Length):介於接受器至單向透光儀(single-pass Transmissometer)間或透光接受器(Transceiver)至雙向透光儀(double-pass transmissometer)之反射器間光柱所經過之距離。二種光徑長度定義如下: (1) 監測光徑長度(Monitor Path Length):監測設施安裝位置之光徑長度。 (2) 排放口光徑長度(Emission Outlet Path Length):排放管道出口處之光徑長度。其排放口若為非圓型,半徑長度計算方式如下,但不適用逸散性之壓力濾袋出口及側面排放閥口等。 De = 2LW/(L+W) De:排放口半徑長度 L:出口長度 W:出口寬度 (三) 安裝規範 1. 安裝位置: (1) 監測設施應安裝於足以取得具代表性數據之位置,其設置要求如下: A在所有粒狀污染物控制設備之下游位置。 B不得在水汽會凝結之位置。 C不受周遭光線干擾之位置。 D在容易進行維修、保養或操作之位置。 E 既存固定污染源因採行濕式洗滌污染防制設備,致監測設施無法準確量測者,得報經地方主管機關同意後,設置於濕式洗滌污染防制設備之上游位置。 (2)量測光徑須選擇在排放氣體混合良好及濃度均勻之位置,混合良好的之要素包括紊流混合及足夠之混合時間。量測光徑應通過占排放管道截面積25%之中央區域內(與排放管道截面幾何相似形之同心區域),量測光徑位置得依下述規定選擇: A透光儀位置在彎曲道下游排放管道垂直段四倍直徑距離以內,其量測光徑須位於該彎曲道中心曲線所在之平面上,如圖一。 B透光儀位置在彎曲道上游排放管道垂直段四倍直徑距離以內,且量測光徑須位於該彎曲道中心曲線所在之平面上,如圖二。 C透光儀位置在一個彎曲道下游排放管道垂直段四倍直徑距離以內,並在另一個彎曲道上游一倍直徑距離以內,其量測光徑須倍位於其上游彎曲道中心曲線所在之平面上,如圖三。 D 透光儀位置在垂直彎曲道下游排放管道水平段四倍直徑距離以外者,其量測光徑須位於在距下端管壁1/2至1/3直徑範圍內之水平平面上,如圖四。 E透光儀位置在垂直彎曲道下游排放管道水平段四倍直徑距離以內,若排放氣體為向上流者,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