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零口供”对刑事侦查的影响与对策1.
“零口供”对刑事侦查的影响与对策
内容提要
“零口供”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还未推行的一项保障违法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讲,“零口供”的含义不光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所被指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沉默,还应包括对其所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做无罪或有利于免除处罚的供述的内容。“零口供”的实行,将对我国刑事侦查带来深刻的变革,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实行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我国实行“零口供”的现实可能性;实行“零口供”对刑事侦查的影响;探讨实行“零口供”后刑事侦查的对策;实行“零口供”的意义。
引言
我们常在国外描写侦查办案人员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影视作品中听的一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就是我国大众最直观的看到的“沉默权”。
那么有人会问,什么是“沉默权”?“沉默权”和你要表述的“零口供”有什么关系呢?
“沉默权”(Privilege of Silence)起源于英国习惯法中古老的格言:“人无义务控告自己”。其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的12世纪早期,当时英国教会法院实行纠问式诉讼,法官有权依照教会法的规定定罪,要求被告人忠实地回答法官的提问并作承认犯罪的宣誓,否则将对其定罪判刑。在这种诉讼模式下,被告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教会法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俗法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对教会法院推行承认犯罪的宣誓程序进行抵制。1568年普通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戴尔第一次以反对教会法庭进行纠问宣誓为由,为一名被迫宣誓者签发了人身保护令。戴尔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演绎为一句名言“任何人都不得强迫提供反对自己的证据”。
法律上对沉默权的确认,则产生于17世纪英国普通法的支持者们反对教会法庭和王权专制、争取宪法和宗教自由的斗争中,最典型的案件是1639年发生的约翰.李尔本案件。1639年,在约翰.李尔本贩运煽动性书籍案中,英国王室星座法院强迫约翰.李尔本宣誓作证,被约翰.李尔本拒绝,约翰.李尔本否认犯罪并拒绝回答可能导致其自我归罪的讯问,他说:“任何人都不得发誓折磨自己的良心来回答那些使自己陷入刑事追诉的提问,哪怕即使装模作样也不行。” 星座法院遂以拒绝宣誓为由判处约翰.李尔本藐视法庭罪,将其监禁并施以处罚。约翰.李尔本不服,上诉至议会,1640年约翰.李尔本到议会呼吁立法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1641年议会最终裁决星座法院这一做法违法,通过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法律条文:“除非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不说话,因为你所说的一切都将在法庭上用作证据。”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纠问宣誓。沉默权在英国开始形成雏形。之后1688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诉七主教案标志着沉默权在英国已完全确立。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
美国最早移植了沉默权制度。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明确规定了反对自我归罪的原则,使之上升为宪法保障,适用于审判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排除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的规则,使反对自证其罪规则扩大适用到侦查阶段;1966年在米兰达诉亚利桑纳州案中,这一规则进一步解释为《米兰达忠告规则》,任何政府机构都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沉默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沉默权以其对司法公正的积极意义,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潮流,为各国所接受。二战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确立沉默权制度,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文件所确认。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等都有沉默权的规定。1985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宣告:根据正当法律程序,保持沉默的权利是“公平合理审判”所应包括的基本保障之一。1994年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大会《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建议》第16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和司法机关进行首次讯问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1]笔者认为“零口供”是“沉默权”的表现形式,是“沉默权”在刑事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而犯罪嫌疑人对所问问题有权利不回答的具体表现。并且,笔者认为从广义的角度看,“零口供”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行为供述为“零”只是它的一个方面,还应包括犯罪嫌疑人对其所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做无罪或有利于免除处罚的供述。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未赋予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但刑事侦查部门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犯罪嫌疑人往往出于趋利避害、自我保护的天性,拒不交待和坦白所犯罪行,保持沉默,甚至与侦查办案人员大吵大闹,辩白自己无罪,实质上的“零口供”案件逐日增多,对刑事侦查已经带来了影响,那我们何不放开手脚,真正推行“零口供”呢?本文就将对“零口供”对我国刑事侦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