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课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两弹一星精神” 热 爱 祖 国, 无 私 奉 献, 自 力 更 生, 艰 苦 奋 斗, 勇 于 登 攀。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研制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产量大增。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问题探究: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从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启示: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 材料1: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60公斤左右。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科研队伍,已经将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为世界粮食增产超过1万亿斤(约合5亿吨),每年因推广超级水稻而增产的粮食,相当于每年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 材料2: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材料3:由于气候变化、水旱灾害、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量以及出口量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加重。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袁隆平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有利于解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缓和世界粮食危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稻重大意义: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材料请思考: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B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和规划,重视科技人才 C科技人员的爱国奉献和努力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一论断。 3、意义:﹙认识﹚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2)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是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理论概括。 (3)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背景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3)“863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1)核技术和应用 ①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②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