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牧神午后〉和〈去年在马伦巴〉
從〈牧神的午後〉及〈去年在馬倫巴〉
論紀大偉小說的出典與原型
耿上翎、高偉庭*
提 要
紀大偉(1972年-),臺灣作家、學者,長期進行酷兒文學創作、整理同志文學史。紀大偉的小說作品,關注同志議題,刻畫寫作當時臺灣社會對同志的普遍態度之外,嘗試以新的語言與題材,衝撞一成不變的社會。
閱讀紀大偉小說的過程,我們發現〈牧神的午後〉篇名來自法國詩人馬拉美同名長詩,〈去年在馬倫巴〉篇名則來自法國新小說派作家霍格里耶編劇的同名新浪潮電影。兩篇小說篇名來自於其他作品的名稱,同時直接或間接應用了該作品的相關素材或相似文字。
細讀文本,我們發現:〈牧神的午後〉、〈去年在馬倫巴〉融入其他作品,讀者若不了解文本的岀典與原型,便無法精確掌握兩篇文本的主題思想。透過出典與原型的探討,我們瞭解〈牧神的午後〉是藉由夢境完成內心渴求的靈肉欲望,勾勒同性戀者誠實接納自我的心理變化,暗藏出櫃的潛意識;〈去年在馬倫巴〉則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線,融入科幻元素,講述同志意圖從被框限的情欲中出走,卻無法成功的困境。
紀大偉以出典與原型的藝術化效果,讓他所要探討的同志議題相對含蓄而隱蔽。本研究從出典與原型的角度切入分析,以了解紀大偉此兩篇小說的主題思想。
壹?前 言
紀大偉(1972年-),臺灣作家、學者。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臺灣大學外文系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曾任美國衛斯理大學東亞系兼任講師、康乃狄克大學外語系駐校助理教授,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紀大偉長期關注酷兒文學、同志文學史、同志運動,作品探討的主題包括多元情欲、性別跨越、同志情愛、出櫃、愛滋等。在他的出版作品中,《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及《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從各方面講述酷兒文化;小說集《膜》、《感官世界》及多篇期刊論文講述同志相關議題;目前也在博客來OKAPI撰寫同志文學簡史專欄。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曾經在公視的訪談*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忠班學生。 公共電視「文學風景」第八集,紀大偉進行訪談公開訪談逐字稿。網址 HYPERLINK .tw/~web01/literature/p8.htm .tw/~web01/literature/p8.htm中表示他寫作初期的作品主題是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忠班學生。
公共電視「文學風景」第八集,紀大偉進行訪談公開訪談逐字稿。
網址 HYPERLINK .tw/~web01/literature/p8.htm .tw/~web01/literature/p8.htm
閱讀紀大偉小說的過程,我們發現《膜》紀大偉著:《膜》(臺北市:聯經,2011)。一書收錄的〈牧神的午後〉、〈去年在馬倫巴〉及〈嚎叫〉三篇短篇小說有一個共通點:它們的篇名取材自其他作品名稱。〈牧神的午後〉篇名是從法詩而來,〈去年在馬倫巴〉篇名是從法國新浪潮電影而來,〈嚎叫〉篇名是從美國垮掉派詩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 1926-1997)
紀大偉著:《膜》(臺北市:聯經,2011)。
〈嚎叫〉一篇在讀者不理解垮掉派詩集《嚎叫》的情況下,仍能讀懂小說所要傳達的訊息。〈嚎叫〉僅運用詩集來貫穿情節,只有在文本中引用一句詩、主角人物擁有該詩集。至於垮掉派詩集《嚎叫》中心思想為何,與〈嚎叫〉一文主旨無太多關連,出現陌生的詩集,並不妨害讀者閱讀。
至於〈牧神的午後〉與〈去年在馬倫巴〉,起初我們只能夠大略理解兩篇小說的情節,卻無法了解小說意圖傳達的主旨。因為文本融入來自其他作品的內容、意象,不理解融入的其他作品,我們完全無法明白〈牧神的午後〉與〈去年在馬倫巴〉的內容思想。
法國後結構主義批評家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1941-),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學》一書中提出「互文性」這一術語,她認為作者在成為自己作品的創作者之前,是其他文本的讀者,因此,任何作品都受各方指涉、引證和影響。她主張「每一部文本的形成,宛如用引文段落鑲嵌而成的拼花圖一般,每一部文本都是吸收轉化了其他文本而成。」。(美)高納森.卡勒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91),頁209。互文性通常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生的互文關係,包括:(1)兩個具體或特殊文本之間的關係;(2)
(美)高納森.卡勒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91),頁209。
羅伯特.揚編:《解放文本》(波士頓:勞特利奇出版社,1981),頁39。
簡而言之,文本的意義既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那麼逆向研究文本所吸收轉化的其他文本,應有助於讀者理解詮釋文本。我們推測之所以無法讀懂文本是因為不明白作者背後吸收轉化了什麼其他文本,在了解背後作品之後再閱讀文本,能夠了解文本的內容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