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海经》中动物的命名规律及其文化蕴意
摘 要:《山海经》篇幅不大,却包罗万象,记载大量动物名称。通过对动物名称的探究,总结出鸣叫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三种命名规律,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山海经》; 动物;命名规律;文化意蕴
自古以来,《山海经》以“奇书”著称。正如《西山经》所说“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书中讲述的众多鸟兽、虫鱼、草木正是其奇之所在。
《山海经》描绘的充满人神鬼怪、奇珍异物的瑰丽世界里,关于动物的描写尤为引人注目。书中描写的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名字多样。其种类大致可以分为鸟、兽、虫、鱼四类。据统计,《山海经》中描写了117种鸟类、172种兽类、77种鱼类、24种虫类。这些对动物的记录和刻画,折射出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究这些动物的命名规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透析先民认识世界的途径和心里特征。
一、命名规律
1.以动物之鸣声而得名
动物之间的鸣叫声是区别不同种类动物的重要表征,因此先民往往根据这点来为动物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在鸟类命名中尤为普遍,鱼类中只有一种,而在虫类中没有体现。
(1)鸟类。《南山经》中写到“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先民认为鸟的鸣叫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所以根据其鸣叫声来为之命名。
毕方鸟的命名正是如此,《西山经》中有“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义之山,……有息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鬓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袁珂先生将毕方鸟得名的缘由梳理的非常清楚:“实则‘毕方’当是‘??埂? 一词之音转。《神异经? 西荒经》云:‘人尝以竹著火中,爆?苟?出,臊皆惊惮。‘爆?埂?即‘??埂?也。或又作‘??危?《集韵》曰:‘竹火声。’‘爆?埂?、‘??埂?,盖无非竹木燃烧时嘈杂作声也。音转而为‘毕方’故《淮南子》云:‘木生攀方。’《广雅》云:‘木神谓之毕方。’《骈雅》云:‘毕方兆火鸟也’。则‘毕方’者,生于竹木之火,犹今之所谓‘火老鸦’也。神话化遂为神身毕方,或‘见则其邑有讹火’,或‘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又转而为致火之妖物矣。”可见,毕方本是木、火之神,得名于竹木燃烧使的声音,古人以为这是毕方鸟的鸣叫声,故名之。
此外,以鸣叫声命名的鸟类还有??、?、凫?小??等等。
(2)兽类。《北山经》中的孟极(“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天马(“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L。”)、??(“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L。”)和《东山经》中的从从、?I?I、?C?C、犰狳、朱?A、精精、当康都是根据其叫声来命名的。
2.以动物之形体特征而得名
视听是人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先民通过鸣叫声区别和命名动物,同时也根据直观观察外貌特征来命名动物。
《海内经》中提到“有孔鸟”,根据袁珂先生的注释“《尔雅》卷十三云:‘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斐然。’”,我们不难看出孔鸟因为其体型大而得名。
《西山经》中有“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可见豪彘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野猪。《海内经》中的“封豚”也有大猪之意。
《东山经》中的?{鱼以“其喙如?{”而得名。
3.以动物之生活习性而得名
先民对动物的观察,不仅停留在外形感知,还在与动物争夺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对动物的行动特征、生活习性有更深的认识,进而据此为动物命名。
《中山经》中的鸣蛇以“其音如磐”得名,猿以其善于攀援得名。《西山经》中写道“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举”有举起、抬起之意,“举父”以善于举石投人二得名。我认为,举石投人对动物而言有夸大其力量之嫌。因此,“举父”一名也体现了先民的力量崇拜思想。
二、文化蕴意
1.先民探索世界的尝试
先民在为动物命名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自然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事物认识流于表面、对成因分析略有偏颇等世界探索的特征,鲜明地反映在动物的名称上,成为后人追溯原始社会生活的窗口。动物的命名依据从鸣叫声、外形等表征到生活习性、行为习惯等规律性特征的过渡,也体现了先民对世界的探索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2.崇拜?游锿继诘乃枷?
恩格斯认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其它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山海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