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秋天》中译者序、后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世纪的秋天》中译者序、后记

《中世纪的秋天》中译者序、后记 作者:何道宽   一、缘分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的作者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1872-1945)。在翻译并研究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MarshallMcLuhan1991-1980)的20余年中,我和赫伊津哈间接相知,最近三年,又先后翻译了他的书《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伊拉斯谟传》、《中世纪的秋天》(后两种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又要着手翻译他的《17世纪的荷兰文明》(花城出版社,2009),如此,我和他逐渐由间接相知到亲密接触,又通过他和伊拉斯谟了解到荷兰文化,并由此管窥到近代欧洲的北方文化和法国文化。 我对文明史和文化史的兴趣由来已久。1983年翻译出版儿童小说《希腊小奴隶》,1989年翻译出版《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1990年审校《文艺复兴盛期》(以上三本书均由重庆出版社推出)。20多年来,我又从研读和翻译其他人类学著作(有些未刊)中学习文化史。但我对文化史的研究尚不深入,因为我深知,如果没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如果不懂通史、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经济史和各种断代史,世界文化史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翻译赫伊津哈的四本书使我有机会在文化史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二、版本 赫伊津哈这本《中世纪》出了两个荷兰文版、一个德文版、一个法文版(1932)、两个英文版。两个荷兰文分别在1919年和1921年印行。德文版1923问世。第一个英文版是节本,名为TheWaningoftheMiddleAges,1924年出版。第二个英文版是足本,名为TheAutumnoftheMiddleAges,1996年出版。 国内出的汉译本有两个。第一个版本《中世纪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根据的是英文版节本TheWaningoftheMiddleAges。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个版本名为《中世纪的秋天》,选用的是英文版足TheAutumnoftheMiddleAges。两个英文版本相隔72年。两个版本的差异详见本书“英译者序”。我们在这里也做进一步的清理和批判。第二个英译本的译者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罗德尼·佩顿(RodneyJ.Payton)和乌尔里希·马米奇(UlrichMammiatzch)。马米奇在译本问世前夕不幸去世。佩顿在“英译者序”里非常绅士而克制地痛斥了第一个英译本。第一个英译本由赫伊津哈本人“钦定”,译者弗里兹·霍普(FritzHopman)又是他的同事和朋友。按理说不应该有大的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却大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节、删、编。这个节本只有原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此为节;略去原本的一切注释和书末参考文献,此为删;原书14章拆分为23章,此为编。本来,节、删、编不一定出问题。世上有许多经典的节本不也传诸久远吗?但节、删、编的原则和前提是不能损害原著。不幸的是,霍普曼的“Waning”就损害了原著。在节、删、编的过程中,这个节本肆无忌惮地砍头去尾、段落重组、句子重构,被罗德尼·佩顿及其老师卡尔·韦因特罗布斥之为“非常低劣、严重伤残”。佩顿说:“我的已故同事乌尔里希·马米奇和我一致认为,值得尝试推出一个新的译本。我们要拯救被糟蹋和低估了的珍品。”既然霍普曼的英译本由赫伊津哈“钦定”,那又为何导致如此严重的问题呢?笔者愿意用同情的立场去理解。我对这个谜的初步解答是:(1)屈服于外界压力。20世纪20年代初,赫伊津哈作为欧洲文化史权威的地位尚未确立,国内学界对他并不推崇。他的《中世纪》遭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墙内固然开花,且三年内就出了两版(1919,1921),但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压力不小。学界的批评主要是两条:1)太偏重文学和艺术,2)太繁琐。这本书在墙外更香,很受德国人推崇。1923年,德国人就给他出了德文版足本,而且其译文既忠实又精确。遗憾的是,为了照顾国内学界的批评,为了迁就一般读者的胃口,他愿意对《中世纪》“动手术”。(2)急于在国外出名。在此期间,赫伊津哈急于推出法文版和英文版,他可能过多考虑了出版商的要求。(3)急于打开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所以他愿意对荷兰文原版动大手术,似乎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4)赫伊津哈委托同事弗里兹·霍普曼(FritzHopman)教授作这个英文节本的原因之一是给霍普曼提供一点稿费,帮助他克服一些经济困难。不知道这样的委托是否合适。从我们检索的资料看,后来的学者批评这个节本是有道理的。 三、题解 书名《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值得玩味,应该研究。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和重要的概念。所谓“中世纪”是一个上限明确、下线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