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歌意象和近代文人心态梁文宁.docVIP

近代诗歌意象和近代文人心态梁文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诗歌意象和近代文人心态梁文宁

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 梁文宁 (广东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10) [摘要] 近代诗歌意象出现了更新现象,诗坛新变记录了近代文人的心路历程。这种现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转型。既是诗歌艺术的新发展,也是时代思想风貌的深刻反映。“箫”与“剑”的意象组合寄寓着近代文人的新型人格理想,“轮船”等科技新事被营造为诗歌意象表现了近代文人的求知热忱,“山”与“海”的意象组合体现着开放意识和文化守成,“破钵芒鞋”意象则流露着近代文人的迷惘和寻觅。 [关键词] 近代 意象 箫剑 沧海 轮船 破钵芒鞋 心态 [作者简介] 梁文宁(1950- ),女,广东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清中叶到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演变的转型期。我们以这时期诗歌意象的新变为切入点,探讨熔铸其中的文人心态,大略可以触摸到文化转型期的时代脉搏。 近代诗歌在体式方面基本上沿袭旧体,而在诗歌意象营构方面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新变。究其原因,不可忽略的是文人心态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了变化,导致诗歌意象打破清代中叶的板滞局面。近代诗歌意象最动人之处,正在于诗人逐渐挣脱传统伦理的束缚,把孕育于时代巨变土壤中的自我感悟和困惑之“意”熔铸到富有近代特征之物“象”中,近代诗歌意象成为寻绎近代文人心态的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实例。 一、从“丹心汗青”到“箫心剑气”,近代文人的人格理想。 “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说是古代士人人格理想的诗化表述。不过,近代第一位大诗人龚自珍,却以“箫”与“剑”组成的意象和弦,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加以物化:“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少年击剑更吹箫,箫心剑气一例消”,“按剑因思谁,寻箫思不堪”,“长铗怨,破箫词,两般合就鬓边丝”[1]。这样的“箫”“剑”意象组合在龚诗中可以找到多处。“箫”,令人联想到幽怨缠绵的柔情,而“剑”,令人联想到凌厉豪狂的勇气。龚自珍把这两个意象链接起来,以“箫”象征丰富细腻的内心感情,以及抒发感情的外在形式,如诗、词等;以“剑”代表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以及实现改革的具体行动,如针砭时弊的文章、改革朝政的方略等。“箫心剑气”巧妙地熔柔婉与豪狂为一炉。这样的意象链接,塑造了一个完整的“龚自珍”:他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怒敢骂,他既有慷慨议论天下事的社会承当精神和直言无忌的社会批判姿态,也有真率、深沉、细腻的个人感情。 近代诗人喜爱龚自珍的很多,袭用“箫”“剑”意象组合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南社诸人,在诗词中把“箫”“剑”组成意象和弦的例子不可胜数[2]。他们不仅用“箫剑”和弦来吟咏龚自珍,还用“箫剑”意象和弦来称颂同志,更用“箫剑”意象和弦来表述自我人格理想。 “箫心剑气”意象获得近代文人的激赏,正因为它反映出近代文人的心态。“箫剑”合一表达了一体两面的自我人格设计。这种人格设计的近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箫心”含有恣心纵欲、尊重个性的时代进步意识,“剑气”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用世之志的传统人格追求。“箫”“剑”合一表明诗人不打算压抑自我感情使之纳入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没有因为尊重个人的情感而舍弃了社会的责任。这种双重的人生期许突破了中国传统士人的“克己复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人格范式,既是对传统人格精华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启蒙时期尊重自我的进步思想的体现。在清代末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进步中国人正是以“剑态”表现了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承当勇气,主要由知识分子掀起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可以看到他们不再是匍匐山呼的臣子,而成为敢于挺身议政的国民,更成为铁血救国的革命者。同时,“箫心”则是近代文人人格模式的另一方面体现,近代文人追慕龚自珍宥情尊情、恣心纵欲的生活态度,显然少了许多封建士大夫式的自我束缚、自我禁锢。从出国留学者的逐渐增多,从翻译小说的大量流行,从“鸳鸯蝴蝶”等众多文学流派的出现,从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勃兴的报刊均设有消闲栏目等情况来看,近代文人追求着多元化的生活情趣,表现了逐步摆脱封建禁锢的倾向。“箫心剑气”的一体两面人格设计一定程度改变了“丹心汗青”的单一模式,体现着文化转型的时代特征。 二、从“小楫轻舟”到“火轮汽船”,近代文人的求知与图强。 “小楫轻舟”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时常可见,它体现着交通不大发达的农业社会中文人的闲雅情趣。而在近代诗歌中,同是写船,文人使用“火轮汽船”却逐渐多起来。 十九世纪后期,“火轮”“汽船”作为科技新事的指代物而出现在诗歌里。张维屏、袁昶、陈宝琛、秋瑾、刘光第等都有以轮船意象赞叹科技新事的诗歌[3]。以“轮船”等科技新事营造诗歌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九世纪末叶倡导“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