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义乌市产城融合思考
关于当前开发区规划产城融合的思考
(清华大学-义乌城市规划专业高级研修班学员 楼旭明)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源起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全球资本流人中国,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开发区随之产生,并大量建立。经过1984-1989年的初步成型期、1990-1999年的低水平快速发展期、2000-2004年的反思调整期以及2005年以来的发展成熟期,开发区在不断臻于完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功能与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演化形成“孤岛经济”,制约着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周边城镇之间的融合。
“十二五”以来,传统的产城分离的开发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的不断生长,“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提出。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解析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打破“孤岛经济”,“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基于系统观的考察,把生产、服务、消费等环境贯穿起来,每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健全文化、娱乐、生活等基础设施,形成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促使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
“产城融合”究其根本是要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区新一轮总体规划过程中,产城融合具体表现在“四个融合”:
1.区域融合,与上海、长三角等大区域的融合,与县市区网络的融合。
2.三产融合,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并以城市作为依托和平台。
3.产城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 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 传统加工制造业与现代加工制造业的融合。
4.平台融合,各产业板块内部各功能平台的融合。
基于“产城融合”的四大具体内容,“产城融合”在规划层面应重点要衔接4大关系:
1.产和城的关系:理顺产城逻辑,产城融合度高的产业带动就业、产生经济,吸引人气,融合度低的产业则带来污染等方面,如何处理;
2.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不同产业类型需要配套什么生活服务,加强城市配套服务(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重组,推进产城融合的城市化进程;
3.融合产业类型的关系:三产融合的问题,如特色食品加工可和旅游结合,物流市场可和电子商务虚拟市场服务结合等;
4.融合产业空间的关系:鼓励混合用地的区域及选择合适混合用地的产业,如产学研住相结合的类型。
三、当前产城融合发展现实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 年来,义乌创造了一个市场经济的奇迹,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市场先发-商贸主导-产业联动”的“义乌模式”。但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不可回避的是市场对义乌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下降。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成为中国第10 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对义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战略要求。义乌国际贸易网络节点的强化对义乌产业链高端拓展提出新的要求,义乌已然进入发展模式转型期。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义乌提出了“全域城市化”以及“百万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城市品质提升的抓手、城市空间转型的着力点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这都需要“产城融合”的实施和推进。然而,目前义乌产城融合现实与发展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空间填充开发、分布散乱,产和城融合关系不佳
义乌工业开发的主体多,义乌主城及周边各乡镇的工业开始以园区形式出现,现状形成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11个镇街工业功能区。体呈现分布散乱,遍地开花的状态,工业发展主体并不突出,乡镇工业独立发展,各自为政,从各自空间发展和利益出发,追求各自的规模效应,但导致义乌整体产业空间集聚度低、缺乏统筹,使得基础设施和管理不能配套,企业集聚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能体现,未能真正发挥产业集聚作用。业区周边乡镇居住用房底层形成众多中小微型加工企业,形象差。
同时,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的填充式的工业开发,使得各工业功能区内中小型工业企业与居住、商业文教区混杂分布,造成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程度不高。
填充开发产业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企业规模小微、对城市经济带动力不强的现实。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6万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比例约4%,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占到总数的95%以上。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与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相当。
2.以低端传统产业为主,对城市功能提升作用弱,生产和生活融合度不高
产品以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劳动
文档评论(0)